將包浩斯精神帶到美國的關鍵人物:拉斯洛·莫霍利-納吉 László Moholy-Nagy
拉斯洛·莫霍利-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1895年7月20日-1946年11月24日) 簡介 拉斯洛·莫霍利-納吉是二十世紀現代藝術與設計的重要推手,身兼畫家、攝影師、平面設計師、舞台設計師與教育家,並以其在包浩斯的教學與創新實驗而聞名。原名拉斯洛·魏斯(László Weisz),出生於奧匈帝國巴奇博爾紹德(今匈牙利),1918年開始投身繪畫,後逐步拓展至攝影、電影與雕塑。他將構成主義、達達、風格派(De Stijl)等前衛藝術潮流融會貫通,並將光影、材質與新興媒體結合,推動了「攝影蒙太奇」(Fotoplastik)與光影裝置的發展。莫霍利-納吉於1937年赴美,在芝加哥創立「新包浩斯」(New Bauhaus),奠定美國現代設計教育的基礎,被譽為「將包浩斯精神帶到美國的關鍵人物」。 早年與教育 莫霍利-納吉出身猶太家庭,1913年至1918年間原本研讀法律,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服役。1919年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倒台後,他先後移居維也納與柏林,在這座歐洲藝術重鎮,他結識了同為匈牙利流亡者的藝術家與評論家,並與攝影師露西亞·莫霍利(Lucia Moholy)結婚。1922年,他在柏林「風暴畫廊」(Der Sturm)舉行首次個展,確立了非具象、幾何構成的創作方向,並與庫爾特·施維特斯、範·杜斯堡、埃爾·利西茨基等前衛藝術家保持緊密交流。 包浩斯時期(1923-1928) 1923年,莫霍利-納吉受瓦爾特·格羅皮烏斯之邀,接替約翰內斯·伊登(Johannes Itten)擔任包浩斯金屬工坊的形式大師與預備課程主任,先在魏瑪、後至德紹任教。他與格羅皮烏斯共同編輯《包浩斯叢書》與《bauhaus》雜誌,將平面設計、攝影與三維構成納入教學核心,推動「工藝與工業結合」的理念。他強調跨媒介創作,並在1925年的《繪畫·攝影·電影》(Malerei Fotografie Film)中闡述光影藝術、攝影構成與電影語言的實驗方法,影響深遠。 流亡與跨界創作(1928-1937) 1928年離開包浩斯後,他在柏林成立個人工作室,創作延伸至廣告與產品設計,並為耶拿玻璃公司設計現代化的市場推廣。1934年起,他先後流亡阿姆斯特丹與倫敦,從事櫥窗設計、廣告攝影與紀錄片拍攝,作品包括《光影遊戲:黑白灰》(1930)、《馬賽舊港》(1929)等,運用快速剪輯與動態構圖,捕捉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