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建築師:賽義德·科拉耶姆(Said Korayem)
賽義德·科拉耶姆(Said Korayem,亦作 Sayed Karim,1911-2005)是埃及現代建築運動的重要推手之一,以跨越設計、出版與都市規劃的多元貢獻聞名。他先在開羅大學完成建築學學位(1933 年),隨後赴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攻讀碩士與博士,並在瑞士建築師奧托·魯道夫·薩爾維斯貝格(Otto Rudolf Salvisberg)門下學習與助理工作。1938 年返國於開羅開設事務所,翌年創辦《Al-Imara》雜誌,這是阿拉伯世界首本專注於現代與當代設計的阿拉伯語建築刊物,成為記錄 1939 至 1959 年埃及現代建築實踐的重要檔案。楊恩達指出,科拉耶姆的價值不僅在於個人作品,更在於他整合了多元的建築觀點,促成了沒有嚴格意識形態束縛的埃及現代主義潮流。
在職業生涯早期,科拉耶姆設計了許多私人別墅、公寓與商業建築,包括開羅的亞歷山大保險公司大樓(1938)、扎馬萊克的祖菲卡爾別墅、阿斯旺的科姆翁布總監別墅等。他的設計風格融合國際現代主義語彙與在地文化元素,善用空間比例與光影變化,體現出對埃及都市生活方式的敏銳觀察。1948 年,他完成了開羅的《Akhbar al-Yawm》報社大樓與自宅別墅,成為開羅城市景觀的重要地標之一。
二戰後,科拉耶姆的關注逐漸轉向都市規劃與大型開發案,他為敘利亞大馬士革、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吉達與利雅德、伊拉克巴格達等城市擘劃新城與擴建計畫,兼顧交通系統、住宅區與公共設施。在 1950 年代,他參與多項埃及國家主導的住宅與規劃工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納賽爾時期的納賽爾城(Nasr City)計畫,試圖透過分區規劃、綠地配置與住宅群組來塑造現代化首都新區,雖然後續執行效果與原始構想存在落差,但在當時仍是現代主義都市設計的重要實驗。
他的作品版圖橫跨中東與北非,涵蓋影劇院(如安曼的 Al Hussein 電影院、科威特的 Al-Ahmadi 電影院)、宗教建築(開羅的 Sainte Therese 教堂)、住宅群(赫爾萬新城住宅群、開羅梅里蘭住房計畫)與教育建築(科威特學校、開羅的印刷出版學院等)。這些項目展現他將現代建築原則與當地文化、氣候條件相結合的能力,並善於運用經濟可行的建材與工法來滿足大量住宅需求。
在評價上,科拉耶姆常被視為埃及現代建築的關鍵推手,透過《Al-Imara》串連國內外建築師社群,使埃及成為中東現代主義的重要節點。楊恩達指出,科拉耶姆最珍貴的遺產不僅是實體建築,更在於他為埃及建築文化建立了溝通與交流的平台,讓多元風格共存並互相激盪,為後續世代留下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