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紅瓦石屋的集體記憶之外,現代建築在黎巴嫩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究竟扮演何種角色?阿拉伯建築中心(Arab Center for Architecture,ACA)的共同創辦人喬治.阿比德(George Arbid)指出,建築的在地性不僅僅是歷史風格的複製,而是氣候、地理、經濟、技術與文化想望等多重力量交織下的動態產物,這場關於文化身分的論辯,正從貝魯特的核心地帶悄然引爆
立於2008年的阿拉伯建築中心(Arab Center for Architecture,ACA),矢志於提升公民社會對當代建築與都市主義的認知。共同創辦人喬治.阿比德(George Arbid)在其論述中,剖析了定義「阿拉伯現代建築」的複雜性,並強調建築是氣候、文化與技術等多重因素下的產物,而非單一樣板。ACA透過建立檔案庫、舉辦展覽、教育推廣及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等行動,積極介入社會,倡議保存二十世紀的建築遺產,並對抗將建築僅視為經濟產物的淺薄觀念,力圖在阿拉伯世界內部,為建築的文化屬性爭取一席之地。 在貝魯特的文化前線:阿拉伯建築中心如何與時間賽跑,搶救一個瀕臨失憶的現代理想國 建築的文化屬性保衛戰 坐落於貝魯特的阿拉伯建築中心,自2008年創立以來,便肩負起一項艱鉅的使命:提升公民社會對於當代建築與都市主義的認知水平。中心共同創辦人暨現任總監喬治.阿比德,在一場深度訪談中,不僅闡述了中心的營運方針與宏圖,更對「阿拉伯現代建築」此一概念的複雜性與多義性,進行了鞭辟入裡的剖析。他主張,應當將建築視為一種動態演進的文化產物,而非僅僅是凝固的歷史符號,這場思辨之旅,正從貝魯特悄然啟程。 破除黎巴嫩建築的刻板印象 當公眾論及黎巴嫩建築,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十九世紀那種帶有三個拱門、鋪著紅瓦屋頂的石砌樓房。然而喬治.阿比德對此提出反思,他認為這種看法過於狹隘。建築的在地身分,並非亙古不變,而是由氣候、地理、經濟條件、營造技術、社會信仰乃至文化想望等無數變因共同塑造的結果。因此,今日在黎巴嫩土地上生產的建築,同樣能反映地方特性,同樣有資格被稱為「黎巴嫩建築」。這番見解,為僵固的國族建築論述注入了一股活水。 現代性作為一種文化遺產 ACA的核心關懷之一,便是將建築作為一種「文化」來推廣,進而主張二十世紀的現代建築,亦是值得珍視的文化遺產。誠然,相較於古典時期,現代建築受到外來影響的速度與廣度都更為劇烈,但回顧歷史長河,建築的發展從來就不是在純淨的真空中發生。無論是旅行、戰爭或文化交流,都曾為建築帶來「正向的污染」。ACA的任務,便是要梳理出二十世紀阿拉伯世界建築的獨特脈絡,並向大眾傳達一個信念:它們絕非冰冷的營造物,而是有溫度的文化產物。 尋找被遺忘的現代主義巨匠 傳統的現代建築史,幾乎由西方世界的建築大師們所壟斷,從密斯.凡德羅(M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