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建築師:塞德里克·普萊斯 Cedric Price
塞德里克·普萊斯(Cedric Price,1934年9月11日-2003年8月10日)
簡介
塞德里克·普萊斯是英國建築師、教育家與建築理論家,以實驗性設計與批判性寫作聞名。他拒絕傳統建築形式,主張「非固定」(Non–Plan)與「可變空間」,強調建築應隨使用者需求而改變,對後來的解構主義與高技術建築影響深遠。
早年與教育
-
生於斯塔福德郡石鎮(Stone, Staffordshire),其父A.G. Price亦為建築師。
-
1955 年畢業於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建築系;隨後就讀倫敦建築協會(AA),受現代主義者亞瑟·康恩(Arthur Korn)啟發。
-
1958–64 年間於AA及工業設計委員會(Council of Industrial Design)兼任講師,並創辦跨校建築網絡Polyark。
早期職涯與實驗項目
-
1960 年成立個人事務所,曾服務於戈德芬格、拉斯頓等大師之下。
-
1961 年與雪頓勳爵(Lord Snowdon)及結構工程師法蘭克·紐比(Frank Newby)合作,設計倫敦動物園雪頓鳥舍(Snowdon Aviary)。
-
同年與劇作家瓊·李特伍德(Joan Littlewood)及控制論家戈登·帕斯克(Gordon Pask)共同構思「東倫敦遊樂宮」(Fun Palace),雖未付諸實現,卻提出「空間即介面、使用者即設計者」的概念,影響日後龐畢度中心等可變空間實踐。
核心理念與代表構想
-
可變建築:建築不應僵化,由「使用需求」驅動;空間可隨時拆裝、重組。
-
Think‑Belt(思維帶)(1963–66):將停用鐵路改裝成「移動大學」,教室、實驗室與宿舍模組可因地制宜組合,振興英格蘭北部工業衰退地區。
-
Non‑Plan(非固定規劃)(1969):與彼得·霍爾(Peter Hall)、保羅·巴克(Paul Barker)合著,批判過度規劃,倡導「容許自發發展」的城市自由。
晚期貢獻與影響
-
1971 年設計肯提施鎮互動中心(Inter‑Action Centre),將Fun Palace理念小規模試驗。
-
1984 年提出「南岸再生」(South Bank Redevelopment)構想,首提在泰晤士河畔建造巨型摩天輪的概念,後成為倫敦眼的靈感之一。
-
長期擔任AA與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以「學校即實驗場」推動建築教育革新。
紀念與傳承
-
2002 年獲奧地利凱斯勒建築與藝術獎(Frederick Kiesler Prize)。
-
作品多為概念性與實驗性計畫,影響解構主義、大眾互動空間與高技術建築流派。
-
其筆記、手稿與著作收錄於多所建築館藏中,成為建築理論與行動主義的重要典範。
塞德里克·普萊斯一生不斷挑戰建築的固有思維,以彈性、互動與自組織的空間設計理念,拓展建築可能性,成為20世紀末最具前瞻性的實踐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