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建築師:克勞德·施奈德 Claude Schnaidt
克勞德·施奈德(Claude Schnaidt,1931年6月23日-2007年3月22日)
簡介
克勞德·施奈德是瑞士-法國籍建築師與建築理論家,活躍於二十世紀中後期現代主義教學與研究。其學術足跡橫跨德國烏爾姆設計學院(HfG Ulm)與巴黎多所建築院校,並為包豪斯及工業化建築教育的重要推手。施奈德同時是法國共產黨黨員,長期關注社會住房與集體建築理論。
早年與教育
• 1946–1953年於日內瓦藝術與工藝學院(École des Arts et Métiers)及日內瓦大學主修建築
• 在此期間先後任職於兩家日內瓦建築事務所,1954年短暫跟隨馬克斯·比爾(Max Bill)於蘇黎世及烏爾姆設計學院工作
• 1954–1958年返烏爾姆設計學院深造,1958年獲頒設計學院畢業文憑
烏爾姆設計學院時期
• 1958年起隸屬HfG Ulm工業化建築研究所,參與多項實踐項目
• 1962年晉升為建築系教授,主導「建築與建造」課程體系建構
• 1966–1968年間擔任建築系主任,並於1967–1968年出任學院副校長
• 教學重點:工業化建造技術、功能主義及標準化城市建築類型
巴黎教學生涯
• 1968–1971年協助創立法國文化部支持的巴黎環境研究所(Institut de l’Environnement),推動環境與建築間的跨領域研究
• 1971年繼任巴黎建築教學聯合體(Unité pédagogique d’architecture no. 1,後改稱EAPV)教授,直至1990年代中期退休
• 同時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委託,參與北非與西非建築教育改革
核心理論與實踐
• 新建築傳統與工業化建造:延續烏爾姆「科學化設計」傳統,強調標準化構件與集體住區設計
• 政治與社會維度:以馬克思主義視角探討建築與社會公正,長期關注集體住宅與社會基礎設施
• 跨國交流:自1960年代起與東德(DDR)魏瑪建築學院合作,促成EAPV—HAB Weimar教學與研究聯盟
• 出版與演講:於《form+zweck》等期刊發表論文,論述現代主義建築的社會責任與工業化前景
晚期藝術創作
• 生命後期轉向視覺藝術,與妻子雪萊利(Odette Cafarelli)合作創作拼貼(Collage)、剝貼(Décollage)與排列畫(Permutation),以廣告海報「文化廢料」為素材
• 2000–2006年間多次於歐洲展出,代表作曾於2004年柏林密斯‧凡德羅之家展出
遺留與影響
• 作為HfG Ulm最後一代核心師資,將烏爾姆「科學化設計」理論植入法國與北非建築教育體系
• 透過UNESCO與共產黨政治網絡,將工業化建築、集體居住與社會正義觀念推廣至全球
• 其跨國教學與出版貢獻,為二十世紀下半葉現代主義建築理論留下豐富論述,並啟發後續關注社會維度的建築學者與實踐者
• 檔案散存於HfG Ulm舊址資料庫及EAPV教學機構,後經包豪斯德紹協會與巴黎建築學校典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