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藝術家:康斯坦·紐文海斯 Constant Nieuwenhuys
康斯坦·紐文海斯(Constant Nieuwenhuys,1920 年7 月21 日-2005 年8 月1 日)
簡介
康斯坦(Constant)是荷蘭畫家、雕塑家、平面藝術家、理論家及音樂家。他是戰後歐洲最具實驗精神的藝術家之一,先後參與CoBrA與情境主義運動(SI),並透過他的《新巴比倫》計劃(New Babylon),構想出一座由遊戲與創造力驅動的全球化未來都市。
早期生涯與教育
• 1920 年生於阿姆斯特丹,童年即展現繪畫、詩歌與音樂天賦
• 1936 歲繪製首幅油畫《以馬忤斯的行者》(De Emmaüsgangers),以麻布袋為畫布
• 1939–1941 年 就讀荷蘭國立藝院(Rijksakademie voor Beeldende Kunst),專攻造型藝術與工藝
• 二戰期間曾藏身抵抗組織,不列入納粹文化登記,物資短缺時以舊床單、桌布為畫布
CoBrA運動(1948–1951)
• 1946 年巴黎結識丹麥畫家Asger Jorn
• 1948 年發起荷蘭「Reflex實驗團體」,同年與比利時詩人Dotremont、Noiret及Jorn聯手,成立CoBrA(Copenhagen–Brussels–Amsterdam)
• 1949 年阿姆斯特丹與1951 年列日大型聯展,展出《白鳥》、《階梯》、《焦土》等代表作,遭批評為「涂鴉與糟蹋」
• 1951 年CoBrA自願解散,以「美麗地終結」畫下句點
情境主義國際(SI)與早期建築實驗
• 1950年代中期轉向空間構成與三維結構,與建築師Aldo van Eyck合辦「人與居所」展覽(1952–53)
• 1956 年於義大利阿爾巴詩藝大會提出「生活詩化」演講,主張城市設計應激發日常創意
• 1957 年與Guy Debord等人發起情境主義國際(SI),曾撰文於SI期刊並策畫多場異議展;1960 年因理念分歧離開
《新巴比倫》計劃(1956–1974)
• 設想一座由「遊戲人類」(homo ludens)居住的全球化城市,土地公有化、全自動化生產解放人力
• 創作大量模型、建構體、拼貼、繪圖與文本,代表作「空間馬戲團」(Het Ruimtecircus)與「太陽船」(Het Zonneschip)
• 1974 年於海牙市立博物館舉辦大展,因館藏空間不足,將所有作品典藏於該館
晚期創作與色彩技法
• 1969 年重返繪畫,從《新巴比倫》主題轉向時事與政治議題(越戰、非洲饑荒、難民危機等)
• 受文藝復興「色彩主義」(Titian、Tintoretto)影響,以「色即光」直接塗抹技法創作,每年完成僅3–4作
• 1995 年《康斯坦畫作圖錄》序言中被評為「深入繪畫本質的探索」
公共藝術與裝置
• 1956 年於阿姆斯特丹體育公園設置「康斯坦之門」(Gate of Constant)混凝土雕塑
• 1966 年於萊頓Kooiplein廣場設計噴泉裝置,1999 年改造復原
• 丹麥齊留士蘭島花園壁畫(1949)等數件戶外作品
逝世與遺產
• 2005 年8 月1 日於阿姆斯特丹逝世,享壽85歲
• 《新巴比倫》與其理論影響後世都市研究、建築師Rem Koolhaas等人讚譽其「勇氣與想像力」
• 作品典藏於海牙市立博物館、阿姆斯特丹現代美術館(Stedelijk Museum)等主要歐洲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