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築師:丹妮絲·史考特·布朗 Denise Scott Brown
丹妮絲·史考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1931年10月3日-)
簡介
丹妮絲·史考特·布朗是美國建築師、都市規劃師、作家與教育家,自1969年起成為Venturi, Scott Brown & Associates的合夥人,與羅伯·文丘里(Robert Venturi)共同引領後現代建築與符號學思潮。她在城市研究與民俗建築的結合、對流行文化與大眾環境的關注,開創了以社會、經濟與文化視角解讀城市的設計方法,深刻影響全球建築與規劃教育。
早年與教育
布朗出生於南非約翰尼斯堡,父母洛伊德·拉科夫斯基(Lloyd Lakofski)與菲莉絲·黑普克(Phyllis Hepker)都是猶太裔移民。她自幼立志成為建築師,1948至1952年間就讀金斯米德女子學院(Kingsmead College),並取得羅德斯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建築學士。1952年赴倫敦,先後進入Frederick Gibberd事務所工作,並於1955年從英國建築協會(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畢業。1958年,她與羅伯·史考特·布朗(Robert Scott Brown)結婚,兩人赴美進修,丹妮絲於1960年在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取得都市規劃碩士,並留校任教。
事業與學術貢獻
1962年起,布朗與文丘里共同在賓大建築系執教,催生一系列破格研究:
• 1966年,《複雜性與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出版後,兩人在耶魯(Yale)主持「拉斯維加斯大道研究」工作坊,開啟對廣告、符號與群眾文化的建築解讀。
• 1972年,三人合著《向拉斯維加斯學習:被遺忘的建築符號學》(Learning from Las Vegas),提出「鴨子」(Duck)與「裝飾棚」(Decorated Shed)兩大理念,以反思正統現代主義的功能主義取向。
1967年,布朗回到費城,加入Venturi & Rauch事務所,並於1969年成為「Venturi, Rauch & Scott Brown」主要規劃合夥人,1980年更名為「Venturi, Scott Brown & Associates」。她領導多項城市規劃與校園設計,代表作包括倫敦國家美術館西翼、法國圖盧茲議會大樓,以及日本日光飯店水療度假區等,以其「FFF工作室法」(form–forces–function)為都市設計注入系統化方法,兼顧形式、外部驅力與功能需求。
普立茲克獎爭議
1991年,羅伯·文丘里獲頒普立茲克建築獎,布朗雖為共同創辦人與理論核心,卻未獲官方承認。她以缺席典禮表達抗議,並自此成為女性建築師權益的倡議者。2013年,哈佛GSD學生發起聯署,呼籲為她補授獎項,最終未獲獎委會回應,但她在2017年獲頒Jane Drew Prize時表示:「兩萬封來自世界各地的聯署,是我最大的肯定。」
遺產與影響
布朗在建築學與都市規劃的最大貢獻,在於將社會學、文化研究與流行符號納入設計思維,打破精英主義與功能主義的框架。她對「向大眾環境學習」的強調,啟發建築師以包容、多元的角度看待城市,並鼓勵女性從業者勇敢發聲。其教學課程與著作被譽為後現代建築與都市研究的重要里程碑,持續影響新世代建築師與規劃師對城市、文化與符號的整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