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建築師:讓‑雅克·勒秋 Jean‑Jacques Lequeu
讓‑雅克·勒秋(Jean‑Jacques Lequeu,1757年9月14日-1826年3月28日)
簡介
讓‑雅克·勒秋是法國啟蒙時期及大革命年代的建築師與繪圖家,以其近八百幅既具古典基礎又充滿想像的建築草圖聞名,作品風格異常精緻且怪誕,融合象徵與幻想元素,長期被後世視為「建築之謎」。他曾任職於國家工程局,並參與巴黎城建規劃,晚年在內政部建築檔案局供職直至退休。
早年與教育
• 1757年生於魯昂聖尼古拉堂區,父親為工匠兼業餘繪圖師,母親出身市井。
• 約1770年入讀由讓‑巴蒂斯特·德岡創辦的免費繪畫學校,1772年獲課業第一名,1774年升建築專業。
• 1776、1778年兩度獲魯昂科學藝術院獎助學金,並於1778年前往巴黎深造,自稱「魯昂科學院建築師」。
職業生涯初期
• 1779年成為名建築師蘇弗洛(Jacques‑Germain Soufflot)門生,並在聖日內維埃芙教堂(Panthéon)工地繪製建築圖。
• 1780年代承接魯昂顧問尼科洛·德·蒙托隆(Montholon)訂製的私人宅邸、查通中式涼亭等專案,並為多處教堂、貴族宅第繪製設計圖。
• 1789年大革命爆發後,短暫擔任聖安東尼工坊督導,並設計聯邦盟約節(1790年)慶典舞臺。
內政部生涯與重要創作
• 1793年進入新設立的內政部建築檔案局,成為普羅尼(Gaspard de Prony)手下繪圖員,負責巴黎市政圖資與公共工程。
• 期間創作大量怪誕建築手稿,最著名為裸體修女像〈「我們也將為人母,因為…!」〉,以及寓意深遠的《市政建築圖譜》(L’Architecture civile)系列。
• 1801–1815年間於內政部多次轉任,並為理工學院提供幾何繪圖教學手稿,1815年因預算刪減而榮退。
風格特色
• 古典與奇想並存:作品多以石柱、拱門、塔樓等古典語彙為骨,卻添加迷宮、機關、符號,營造超現實氛圍。
• 「建築文本」概念:草圖旁常附解說文字與敘事,宛如建築詩篇,模糊設計與敘述之界。
• 象徵與批判:晚期手稿具強烈政治隱喻,諷刺教權與專制,並透過工坊與公職身分對時局表態。
影響與遺產
• 勒秋生前作品未見實作,死後作品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逾七百圖稿,長期遭遺忘。
• 20世紀以降,建築史學家如艾米爾·考夫曼、海倫·羅森奧及菲利普·迪布瓦等人相繼重新發現並評價其「先鋒性」,將之與布列、勒杜等啟蒙架構派先驅並列。
• 近年小巴黎小宮展(Petit Palais)大型展覽專題挖掘其生平檔案,確認勒秋是大革命時期「建築想像力」的獨特代表。
勒秋以豐富怪誕的建築草圖,填補了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之間的想像縫隙,其「尚未實現的建築詩篇」至今仍啟發當代對建築符號與敘事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