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改社長何震寰教授:扭曲的公共建築設計評選制度,改革不能再等!
然而,上述的未經討論各自評分,是否就不會產生平均化效應呢?討論是否才更容易導致平均化效應呢?
相對於群體評審則傾向於穩健的安全選擇,相關研究顯示獨立或匿名的評審制度可以不受到社會壓力,更容易產生創新性或非主流的選擇。所謂的「偏好」,就是具備高度的特定審美標準,具有偏好眼光的專家,才有機會選出特殊優異的作品。筆者曾經參與過一場評選會議中,委員們於空檔時間中討論起當年設計獨樹一格的「礁溪衛生所」(2005)是否能在當今評選制度中勝出?眾人認為皆不可能而莞爾一笑。具有洞見的睿智者,才能看出千里馬等級作品的潛力。雪梨歌劇院是評選歷史經典案例,國內的台北藝術中心競圖,也是一例。個人經常在一開始認為很違背當下美感的案例,後來成為心中的最佳也最符合時代精神的經典設計案例,如Tjibaou Culture Center、西雅圖圖書館。若評審委員一開始選擇最令己「順眼」的作品,很可能錯失了選出未來經典作品的機會。
評審團集體討論與說服的過程
在特定領域中,權威級專家評審的特殊眼光對於挖掘前瞻性作品有關鍵作用。其可能的弊病是過度依賴專家可能會抑制多元聲音,形成專家獨斷的「封閉系統」,加入集體討論與相互說服的過程,可以有效平衡專家決斷與平均化效應的天平。
許多獎項的方法,是讓每位評委在投票後,再通過集體討論做出決定,如日本GOOD DESIGN AWARD、德國紅點獎、金點獎,或其他創作領域如金馬獎、金鐘獎等。高水準的評審過程應具有多階段討論篩選機制。
集體共識與特殊洞見的辯證關係,在心理學、設計學或創意研究領域中有許多研究與實驗,以此觀察建築作品評選課題上,建築領域亟待進一步探索以更能挖掘傑出作品。
歷史經典案例的印證
歷史上許多傑作在初期常被世人忽視、質疑或否定,如梵谷的畫作或勒·柯布西耶、扎哈·哈蒂的建築,後來才被重新獲得高度評價。巴黎的艾菲爾鐵塔與羅浮宮金字塔於建造之初被激烈批評與譏諷,但歷經時間後成為無可取代的城市地標,更成為世界著名經典建築。目前逐步實現的淡江大橋,過程中經過國際競圖並由國際大師扎哈·哈蒂提出唯一單橋塔方案而勝出,而後卻因工程標流標數次,竟而被某地方機關列為招標負面研究案例(稱不符機關所需),正是眼前明證。
曲折離奇的雪梨歌劇院評選過程更是經典,因故遲到的美國設計師埃羅·沙里寧到場後,在本來評委們已選出作品中感到毫無興趣,轉而從已被淘汰的作品翻找而選出了約恩·烏松潦草手稿但深具前瞻性的設計圖,成就了雪梨港與澳洲的不二地標。
特殊評審眼光的重要性,來自其能夠突破平庸,為設計領域引發徹底的革新。共識決並非矛盾互斥,評審過程中納入多元觀點的機制,可以為國家重大工程帶來更為可靠的決定。相互考量下,最佳解決方案是設計一種評審框架,一方面尊重多元觀點的價值,也能為特殊眼光及相互激盪留出空間,讓共識與特殊眼光相輔相成。
未來公共建築評選制度改革要點
採購法上路實施以來一直有許多待改革事項,雖2019年完成部分評選改革措施,包括案件須公開上網、名單事前公開(但仍為非強制)、勞務採購免收履約保證金原則、評選委員會應包含1/3專家學者、委員獨立公正評選、利益迴避原則等,但現況中仍有許多陳年宿疾,若干可持續改革的建議如下:
• 一定規模以上應聘請具有名望的權威專業評審,並且推舉權威專業人士為會議主席,取代行政機關首長擔任會議主席。
• 評審評鑑制度與滾動式評鑑制度
• 採用建築背景的評審,且不納入公務員或土木結構機電背景
• 以討論取代評分以決定最優團隊,避免平均化效應
• 公開評選紀錄與投標方案主要內容,驅使評選作業更客觀中立,且使評選失準的狀況受到公眾檢驗。
• 評選的案例以科學驗證與研究,以探究評選的準確性。加強產學鏈結,讓更多專家學者可以更深入實務,以促進更多伯樂的出現
日前新竹縣美術館在採購法的框架下辦理公開競圖,提前委託專業者進行先期規劃及籌備各種競圖事務,過程中清楚說明種種競圖規則,且邀請高度專業人士擔任評審,成功吸引了27家建築師事務所投標,並且選出了令建築專業領域人士皆大幅贊同的方案。同樣是公共建築設計評選,卻與其他眾多案件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說明事在人為,也印證當下扭曲的評審現象需要即刻改革,才能塑造優質城鄉風貌,讓國人享有高品質的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