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這就是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屋頂?彼得・庫克的當頭棒喝,迫使我們直視從公共建築到民宅巷弄,台灣普遍失落的屋頂美學
本文相片接取自龍寶建設董事長張麗莉女士臉書
一扇窗的諍言,直指國門瘡疤
一場尋常的午餐聚會,因一則來自國際建築巨擘的善意批評,而掀起波瀾。英國建築界的傳奇人物,高齡八旬的彼得・庫克(Peter Cook)爵士前陣子訪台演講,來到台中時,被安排下榻大墩文化中心對面的大毅老爺行旅。未料,客房窗外那片正對著國立臺灣美術館屋頂的風景,竟成為他此行最錯愕的記憶。他毫不諱言地向在地友人、戴育澤建築師提出質疑:這就是代表一個國家的美術館應有的樣貌嗎?
這句當頭棒喝,透過龍寶建設董事長張麗莉在臉書上的轉述,不僅在建築圈內迴響,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長期以來對公共建築美學的漫不經心,特別是那片最容易被忽略的「第五立面」。
被遺忘的第五立面,都市的天空畫布
所謂「第五立面」(The Fifth Façade),是建築學上對屋頂的詩意稱呼,意指在傳統的四個立面之外,從空中鳥瞰時,建築物所呈現的第五個表情。隨著高層建築普及與空拍技術發展,屋頂早已不再是視線的終點,而是都市景觀不可或缺的畫布。
然而,在台灣的城市紋理當中,這塊畫布卻往往被棄如敝屣,充斥著未經規劃的管線、慘白的水塔與鏽跡斑斑的鐵皮加蓋。彼得・庫克的一瞥,之所以力道萬鈞,正在於它戳破了國王的新衣,迫使我們正視:一座國家級的美術館,理應是美學的殿堂與標竿,怎麼會在最顯眼的制高點上,呈現出如此失序、缺乏考量的面貌?
建築電幻騎士的熱血,不計代價的追求
彼得・庫克這位在1960年代以「建築電訊」(Archigram)團體揚名立萬的前衛建築師,向來以充滿未來感、遊戲性與生物形態的設計聞名,他的思想影響了後來的龐畢度中心等高科技建築風格。
面對國美館屋頂的亂象,他並未止於口頭批評。返回英國後,這位向來不安於現狀的建築頑童,竟以驚人的熱情與效率,立即動手繪製了數套改造方案,並且持續追蹤進度,其執著與活力,絲毫不見老態。這種不計酬勞、純粹為改善環境而奉獻的建築人使命感,充分展現了一位世界級大師的風範,也讓台灣的建築界人士為之動容且感佩。
理想與現實的拔河,美意如何落地
大師的熱血固然可貴,但要將紙上藍圖化為現實,卻是一場艱鉅的拔河。張麗莉的貼文中亦點出了橫亙眼前的兩大難題:建築結構與專案預算。
國立臺灣美術館作為既有建築,任何增建或改造,都必須先通過嚴謹的結構安全評估,確保不會對原有館舍造成負擔。其次,身為公家單位,所有經費動支都需遵循嚴格的採購法規與預算編列程序,即便設計本身是無償的,後續的材料、施工、監造等費用,仍是一筆可觀的開銷。
這也讓國美館館長陳貺怡與台中綠美圖美術館館長賴依欣,在參與討論時,必須在感性層面的美學追求與理性層面的行政可行性之間,尋找平衡點。
從一點到一面,台灣天際線的集體反思
國美館的屋頂爭議,猶如投入池塘的一顆石子,激起的漣漪,遠遠超出一座建築物的範疇。它迫使台灣社會將目光從地面抬升至天空,全面檢視我們的城市景觀。放眼望去,不論是繁華的都會核心,或是寧靜的鄉間聚落,雜亂無章的鐵皮屋頂加蓋、外露的冷氣主機與管線,幾乎已成為標準配備,構成一幅充滿違和感卻又習以為常的風景。
彼得・庫克的善意提醒,或許是一個契機,讓我們開始反思:這種視覺上的混亂,究竟是源於法規的疏漏、經濟的無奈,抑或是集體美學素養的缺席?要告別這片「鐵皮蒼穹」,需要的恐怕不僅是金錢,更是一場由上而下的觀念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