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關於有機建築über Organic Architecture》,徐岩奇如何承繼萊特與夏隆精神,挑戰主流幾何秩序?
關於有機建築über Organic Architecture
2025/1/6 徐岩奇
現今建築發展雖主要由機械論支配,但我認為若跳過有機論,只能算談一半!
「有機」一詞近來常被引用,如有機成長、有機造型等。「有機」一詞的確提供豐富想像,例如在曲折的古老街道,脫口說出有機城市等;但「有機」容易被誤解為生物仿生,以為是造型方法,而忽略了其空間的觀點。有人愛用自然建築、自然系空間等分類,或引道家的「道法自然」精神描述類似的觀點;因自然界是有機的,因而越多人愛用「有機」,或還有更適切的用詞,描述建築與自然的關係?
最早19世紀末由沙利文提出,萊特在其基礎下提出的有機建築,強調形式和精神向度的整合,以及內部和外部關係的統合。萊特1910年在柏林舉辦作品展,啟發歐洲年輕建築師擺脫古典形式束縛,如荷蘭風格派,德國密斯、夏隆、黑林等。黑林(Hugo Häring)是歐洲現代建築運動中,被稱為建築哲學家的中心人物,但台灣相對陌生。Hilberseimer 在「近代建築藝術源流」(劉其偉譯)一書提,黑林是「有機」次序的代表,柯布是「幾何」次序的代表,放在同一地位介紹各自的影響力。柯布「住宅是居住的機器」;黑林「住宅是活的有機體」,各自兩句名言留下給後人去思考!。
台灣的有機建築
台灣的有機建築教育主要源於李承寬先生,黑林則是李先生的精神老師。李主要在東海大學授課,短暫停留在中原大學教學。另外一位則是我的大學老師,德籍教授Pr. Dr. Arin同一時間也到中原教導有機建築。李在柏林工大受教於表現主義大師波齊(Hans Poelzig) ,畢業後為夏隆(Hans Scharoun)工作超過10年。1953年在柏林開始獨立執業,並提出自身的論述:「有機是物質與精神機能的總合」。李於1981年來到台灣教學初期並不順利,助教文毓義描述,當時學生反應不習慣也聽不懂李講的內容。郭文豐建築師也提到有些他也花十年才想通李的講題。李的成長過程,夏隆曾對李教導說:「你有眼睛,要自己看。」李描述其過程產生挫折感,後來李也會對學生如此說,意思是並不希望學生和他一樣,需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後繼幾位學生在其基礎上發展,演繹方式的確不盡相同
30年後,台灣仍然持續熱絡地討論有機建築;每年到9月14日李先生逝世紀念日前後,林東憲建築師在台南辦展覽演講,很多人來到展場交流,成為討論當今研討有機建築的重要基地。此現象非常有趣,不是在中國、日本,而發生在台灣。
向東方取經
現代建築曾有一向東方學習的過程,源於一戰前後西方對崇尚物質文明的反省,所興起一股學習其哲學思潮風氣,例如:翻譯中國經典易經、老子等,及研究中國及日本城市和建築等,作為研究東方的基礎。萊特也受京都平等院作品影響,開啟了他對日本文化的喜愛,及來到中國旅行。萊特最早引提出空間的存在,並提出「由內而外」的新觀點。在此以前,西方古典習慣「由外而內」。這是一段在西方人著作的史書上,很少被提及的故事。
孫全文老師提出,萊特提出革命性觀點,從封閉的形體中解放出來,真正擺脫古典,其靈感主要來自日本傳統建築的影響,並引老子「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之意境來解釋「有機」,視空間為建築的本質。孫老師提天地人的哲學觀,引國畫中的小亭子為例,與環境融為一體,是一個龐大的大自然空間。親臨欣賞萊特、密斯作品時會發現差異,和西方古典經驗截然不同,其靈感來源的確很東方。因此我也喜歡在日本傳統和室喝抹茶,或在蘇州園林遊走體驗,邊思考老子之「道法自然」。
在欣賞當代日本建築設計時,的確可以發現其獨到之處。最近在日本參觀,同行王喆建築師提到:「小嶋一浩曾經提出類似看法,建築要從內往外看,桂離宮的雁行平面提供日本建築師靈感,關於處理內外模糊、曖昧的空間」,呈現在當代日本建築師的佈局、細部等,如玻璃界定內外,無邊框的細部,強烈的空間延伸感、輕巧、穿透等,看得到來自傳統建築的養分。
西方以承重牆為主,東方以木造梁柱為主,各自發展出建築形式和生活觀。現代建築因新材料、構造發展,而進入樑柱系統。萊特、密斯借鏡東方,轉向表現豐富的內在。例如欣賞密斯的作品時,若從內往外看就可以發現,其輕巧的結構、細部都為表達與自然融入的企圖。若按立面形式分類稱為玻璃盒,強生的玻璃屋停留在立面層次,模仿得很像,但我認為強生並沒學到其精神,仔細看細節就會發現不對。
當今台灣設計教育沿自包浩斯,主流價值則非常美式。與早期日本明治維新過程類似,全面向西方學習。陶特(Bruno Taut)提醒日本重視自己的文化,不要一昧的模仿西方,追求流行時尚,影響日本當代設計深遠。孫老師也常常提醒,不要忘記自己文化的優勢。引發自身的思考-台灣的優勢為何?
居住的有機體 VS 居住的機器
有機建築比有機農業(1920左右始)一詞更早被使用,但容易被誤解與有機農業的關係,或誤解為生物仿生,造型的方法。
由無包袱的美國人沙利文最早提出有機,但為什麼是「有機」,而不是其他名詞?我認為拿「有機」對比冰冷的機械論,是搞革命的過程!萊特視建築為有生命的個體,視建築為活體,和所在的土地、居住者生活方式密切相連。建築物應回應地域、就地取材、敏銳對應氣候、文化的差異,並且型隨機能;農村不同於都會、海邊不同於山邊。對比各種全球化的流行樣式,萊特論點至今仍非常適用,並且已內化為建築教育的基本態度。
源自於希臘神廟的發展成為歐洲的正統,幾何被柯布描述為偉大的抽象概念,建立在笛卡爾的機械論。柯布推廣幾何、模矩、黃金比的立面標準等,在邁向新建築主張「住宅是居住的機器」(Machine for living),推廣上述的觀念。早期包浩斯發展非常多元,但在市場需求下採用二分法,獨尊機械論,在1923年展出號角屋 (Musterhaus Am Homl),也影響巨大。而後的後現代主義批評現代主義缺乏地域性等,早發生在1923年的方向之爭。
有次聽日本建築師高橋一平演講時,他提出類似觀點:Architecture as a new environment V.S Architecture as a machine。Creating the architecture from outside V.S Creating the architecture from inside。他用環境來對比機械,從創造外部環境,來對比關心內部的設計,類似早期兩派之觀點;有機派主張Organ for living,機械派主張Machine for living。現代都市基本上按照機械論建立,可見如均質、耗能等後遺症;而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差異,在於與自然環境相處的態度。
幾何之辨
柯布提出純粹主義,曾激進地主張只要不是直線,就可以掃到垃圾桶。早先這些主張為工業化生產,且白色、幾何、抽象簡約的美簡單易懂。黑林並非反對幾何,而是反對標準化及單一理性的路線。黑林認為幾何與有機非對立,而是一種演化與提升的過程。但幾何、平屋頂當時成為前衛的代表,加上被強生國際樣式的包裝,及戰後重建的需求,成為全球化的發展。柯布曾留下一幅畫嘲諷黑林吵輸了,為這段爭吵留下紀錄,導致1930年CIAM以後分成兩派。在此之前雙方曾為追求共同理想,探討建築的本質。
早期台灣建築教育受影響很大,例如必須透過打格子做設計,很少人質疑這樣不對,很少人勇於跳脫,如已逝建築師修澤蘭女士就不被理性馴服,導致當今多數人對非幾何設計很陌生,甚至誤解為非理性的藝術。回顧學生時代我就著迷於非標準化的設計,之後特別喜歡修澤蘭。
另外一位我非常喜歡,台灣熟悉的德國建築師波姆(Gottfried Bohm),德國當地人對其作品也很陌生。筆者曾親自到訪朝聖波姆設計的內維格茲教堂(Neviges),大感驚豔,因為與他留下來在台灣的菁寮天主堂設計狀態很不一樣。波姆於父親1955年過世後當家,臺南後壁區菁寮案完成於1960年,內維格茲案完成於1967年,兩者有前後關係,但策略很不同,若以風格來分辨,會很難相信出自同一位建築師。
被視為蠻族的日耳曼人,相對也沒包袱,發展其不同於主流文化的建築樣貌;如哥德式,浪漫主義音樂、繪畫,表現主義等,都有類似差異,表現出不受全球化影響,重視地域特色的DNA。在此基礎下,黑林提出「有機建築有如人體的五臟」;黑林的器官論,比喻談空間就像器官,必須適當扮演角色,再透過合理關係建立,及動線安排等以流暢串連。
我曾寫下:「有機強調建立“關係”,也就是建物-自然,建物-人,人-自然,人-人之間的關係,透過巧妙設計緊密連結。」造型只是表徵之一,幾何也可以有機,若只關注造型分類,就會錯解;夏隆則認為型的解放有助於解決問題,相當程度啟蒙後繼。
黑林提醒我們要注重「文化差異」。趙力行先生認為黑林的觀點,剛好補足現代主義造成輕忽人文傳統的遺漏,也就是早期CIAM所排除掉的建築多樣豐富性。柯布後來也放棄其早期主張所造成的創作束縛,他晚年在印度的一系列的風土建築,正是黑林早期的主張。
李承寬的有機
李承寬先生曾提到有機最能與中國園林建築相通!我在參觀李的作品時,發現其立體化、多點透視的觀點。非常像走在園林時,視覺焦點不斷地轉變,且因為上下樓梯,空間像立體化的園林,林東憲說是!
李先生作品集”新建築之演進”序:「新建築或稱有機建築…與中國人文思想有密切關連,主張建築的可居品質在於構造物與居住者的良好互動關係,建築師的任務是不斷探尋住居的無限可能性,建築的本質因之是生生不息的創造脈動,而非靜止的型體組合。…有機建築的理論並不指涉自然界生物造型的模仿,也無關乎造型的自由解放,而在於闡述尋找一種更精確之造型的過程。」
郭文豐建築師介紹李承寬先生的演講中,提出綜合人文思想與山水畫。其中論述的部分關鍵詞如下:平面組織是生活計畫與型態的呈現;建築構造的全體,一是滿足機能要求後的結果,二是時空間的體驗;亦即時間在空間中的表現,包括視覺和光線。形式是前述的概念加上時間、精神放在結構內壓縮成形的表現,需要活潑的理性、強烈的時間感、動態的審美觀。中國園林著重虛實並重、建築物與自然共存、借景(遠借、近借、應時而借),園林中的看與被看,想像之意…。
李作品集非常重視平面圖的呈現,且旁伴著剖面圖。趙力行先生常批評某些評論、教學輕忽平面,彷彿音樂沒了五線譜,建築成了形式遊戲。
有趣的是郭文豐建築師的演講中敘及,李先生提出關於造型的方法為「更精確的造型」、「壓縮成型」,目的為追求效能之最大化。筆者自己解讀為須追求精確的造型過程,形式之美與功能必須充分結合,若執著造型一味犧牲其他機能, 追求純藝術的表現,恐怕是設計者隱藏心中的小惡魔。這是後來我們所看到擺脫幾何後,有機形式美的過程。
李名言:「一個缺乏經驗的建築師第一步總是從理性開始,但是到了第二步便要“超越理性”,在這樣的基礎上繼續不斷他建築的發展。」提醒初學者要從理性開始,因為容易入門,但接下來不要侷限在理性,需要不斷突破。初學者的直覺塗鴉很珍貴,既需有系統地學習,又要避免畫地自限,這段話就像分解動作,最後又不要被狹義的理性困住。筆者在學校指導設計時,也會思考如何拿捏與引導學生,非常受用。
趙力行先生紀錄的一段對話:理性是有機的基礎和判斷依據,形式是最終的表現形態,服膺於空間內容和生活目的,李承寬先生常用動態平衡四個字來形容這狀態,時間和意境持續往前往上推升,精神+物質之總和謂之有機。
自由的啟發
回顧年輕時跟著學習有機,只不過幾個口訣Free form, Overlap, Dynamic 等,單純是學徒制的過程。接觸到理論是非常後面的事,特別是2003、2015年兩次和林東憲的德國行,除了參觀夏隆的作品,親身體驗李的住宅,而寫成文章記錄,其中一篇「李承寬與王大閎兩棟住宅的啟示」,比較Haus Penck 和建國南路自宅:「…兩位不約而同地嘗試把東西文化揉在一起,用理性的西方建築訓練表達中國的園林空間,兩位都是新建築的擁護者,而李先生的線條自由,王先生的理性幾何。李作品為非格子系統,因此空間呈現多點透視,彷彿在中國園林中,聯繫戶外庭園,內外流動串聯成一氣」。
曾經有學生問過李:為何不留在歐洲而來到台灣?他說: 「西方人聽不懂,東方人比較容易聽懂」;筆者理解的意思,主要指東方人對園林空間的經驗背景,有助於理解李的思想。參觀李作品展覽,會驚訝其超越時代,但重要的是習其思想,存其義而忘其形。李的關鍵字「自由」,提醒建築師應避免過於主觀判斷,乃依業主、基地所在、經濟等條件,調整設計策略;不要執著於某種特定方式,以找尋更好的解答。例如,我曾很執著於立面的水平窗帶,後來理解所有方法都需巧妙應對來設計。
有關造型的處理,有次汪文琦先生演講介紹「抽象與移情」一書,書中提出了與「移情」相反的另一種審美體驗,亦即「抽象」;筆者的理解,所有表達地域、情感、尊重在地文化之說,都需要經歷抽象化的過程,巧妙轉換才能避免出現鄉愁式的符號。這場演講非常受用,筆者習慣依自由型和簡約原則,再將其不斷抽象化。
李執行草屯林宅過程,提到能先跨出去很重要,即使只有20%的實現,這是對比他在德國作品呈現的數量。這句話對我很鼓勵,在早期國小作品,到近來的府都集合住宅時,明顯需要不同策略,考慮經濟、技術、業主等,才能決定出手。因此我常會思考:有機什麼是不變的,什麼是可變的?
回顧大學時代Pr. Dr. Arin老師教設計時,最常說柯布、密斯、夏隆是這麼做設計的,然後老師就會直接在草圖上畫出;我幾乎是被手把手養成,養成過程完全是去標準化,並且對設計史觀念變化過程,筆者亦隨之耳熟能詳;這和筆者後來到倫敦大學老師的教育方式非常不一樣。有這些背景,有次林東憲建築師和我討論:台南七股集合住宅案的手法比較像密斯;我笑笑回應:「有機本來就涵蓋理性」。我仍然不斷地透過交流,吸收成長中。
我自己不小心也會掉入形式陷阱!若留意當代建築教育、媒體主流所關注的,無非探討建築型態、顏色、材質、技術等,即較偏物質性的議題,而忽略了更高層級不可見的精神議題,空間本來就很抽象,不好捕捉。但需要找到最好的平衡點,這是我認為需要不斷提升的。
出版作品集「關於有機」On Organic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清楚甚麼是有機,而是邊執行邊思考,並且不斷修正。第一本手工作品集「Zoom in Zoom out以有機為名」出版於2010年,當時剛好是開業第10年;其中一篇文章「再見李承寬」,談到南投廣英國小設計與再見到李先生的一段回顧,可惜當時只出版少量,竟然意外得到好迴響並獲得德國最美麗書籍獎,因為是手工書,所以再版有困難。後來有機會從事都市設計、家具、工業設計等,總算回應了當時期待,有機思想可以應用在大、小尺度上,並留下了一些作品。此次作品集出版,將不同尺度的設計都涵蓋進來,而有些部分還正在興建中。
最近因為準備出版,寫下「關於有機」,持續整理紀錄心得,並將多年來旅行習慣作成紀錄,加以思考閱讀後寫下文章。包括「再見李承寬」、「印度作為柯比意的烏托邦」、「落水山莊之有機溯源」、「李承寬與王大閎兩棟住宅的啟示」文章等,部分收入在作品集中,方便同好反覆咀嚼,期待提供後繼者可以持續研究有機建築;收錄的作品當中,麥寮社教園區是最近幾年累積心得的代表作,比較完整表達自身的有機觀。
感謝上帝賜聰明智慧,家人、朋友們的支持!謝謝受邀寫序的老師,感謝聚集眾多人的努力,方始促成這些房子蓋起來,留下紀錄。
《關於有機建築über Organic Architecture》作者介紹:徐岩奇
徐岩奇是1966 年出生于臺灣台南市,1990 年獲中原大學建築學士學位,其間受教于德籍教授 Pr. Dr. Arin,李承寬教授;1998 年獲倫敦大學 The Bartlett School 建築碩士學位,其間受教于英籍教授 Archigram Pr. Peter Cook。2000 年正式成立徐岩奇建築事務所,曾任任成大、中原、高大建築系兼任教師。
2000 年參與臺灣 921 震災新校園運動,以有機建築為基礎,設計廣英國小,獲遠東建築獎校園重建特別獎。並先後獲得:南贏建築文化獎、臺灣綠建築貢獻獎、臺灣建築獎、優良綠建築設計獎、國家卓越建設獎、中國建築傳媒獎提名、倫敦設計獎金獎,並於 2011 年出版作品集 《ZOOM IN ZOOM OUT,以有機為名》。
《關於有機建築über Organic Architecture》目錄
Preface
03 持續應證與探索 徐岩奇
04 新有機建築的里程碑 孫全文
06 有機的行動者-一條勇敢不懈的建築之路 龔書章
08 黃昏或另一個黎明?-從浪漫主義看李承寬 阮慶岳
12 徐岩奇的有機思維 褚瑞基
15 關於有機建築思維的探尋與思索 謝宗哲
Campus 校園建築
22 南投縣廣英國小
30 四川雅安中心小學
36 雲南鵲落小學
42 臺南市永仁非營利幼兒園
50 臺南市立人國小附設幼兒園
Public 公共建築
58 臺南靈糧堂大灣福音中心
62 漳州蜜源冰淇淋工廠
66 婞芙產後護理之家
74 四美生命紀念園區
80 麥寮鄉社教園區
96 六龜區行政中心
Housing 住宅建築
102 旅行去鴿舍
104 新化楊宅
108 Kiosk奇雅思花園
112 府都七股十份集合住宅
116 路竹林宅
Urban&Furniture 都市.傢俱
120 都市規畫
122 家具設計
Plus
128 大學及研究所教育
131 獲獎榮譽
132 徐岩奇簡介
134 關於有機建築 徐岩奇
142 李承寬與王大閎兩棟住宅的啟示 徐岩奇
146 落水山莊之有機溯源 徐岩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