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0億日圓的豪賭或遠見?大阪關西世博會閉幕前夕政策急轉彎,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將從廢墟變身永恆地標?
原定於2025年大阪關西萬國博覽會後完全拆除的標誌性建築「大屋根圓環」(Grand Roof Ring),其命運出現重大轉折。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態度丕變,轉而積極研議部分留存的可能性,並提出兩套方案。此舉不僅牽動建築師藤本壯介此一曠世傑作的未來,更引爆關於後期開發、管理權責與鉅額費用的激烈辯論。最終決策將在開發商意願與公共財政的權衡中誕生,成為檢視日本大型節慶活動如何轉化為永續都市資產的指標性案例。
政策髮夾彎,世博圓環的殘影懸念
原應在2025年大阪關西萬國博覽會(Osaka-Kansai Expo)曲終人散後,化為塵土的靈魂象徵—「大屋根圓環」(Grand Roof Ring),如今命運逆轉,極可能以部分殘存的姿態,繼續矗立在夢洲(Yumeshima)會場的跡地上。這項突如其來的政策轉向,源於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的一場關鍵會議,會中確立了兩套留存方案的研議將被賡續。這場從「全數拆解」到「部分永存」的戲劇性變化,無疑為這座即將落成的世界級建築,預先投下一個攸關其歷史定位與城市記憶的巨大懸念,也讓各界開始重新審視大型展會設施的生命週期課題。
藤本壯介的曠世鉅作,木造蒼穹下的世界隱喻
這座引發存廢激辯的「大屋根圓環」,出自日本當代建築巨匠藤本壯介(Sou Fujimoto)之手,是全球最大規模的木造建築之一。其設計理念深具哲思,以一個周長約2公里的巨大環狀木構頂棚,輕盈地覆蓋住主要展館區,創造出宛如林間漫步的空間體驗,同時也是俯瞰會場與海景的絕佳平台。藤本壯介意圖藉此呈現「多元中的一體」,連結不同國家與文化,成為本屆世博「生命璀璨未來社會」主題的精神象徵。它不僅是遮陽避雨的機能性建物,更是一件承載著全球共融願景的公共藝術品,其去留自然牽動人心。
方案一:東北段的開發商豪賭
目前浮上檯面的第一套方案,是將圓環「東北段約200公尺」的結構,以接近原始的形態保留下來,並維持民眾登頂遊覽的功能。此方案的成敗,完全繫於未來承接「夢洲第二期區域」開發案的民間業者是否願意點頭。換言之,博覽會協會將保存成本與後續維護的重擔,巧妙地轉嫁給開發商,作為土地開發的附加條件。這不啻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局,倘若屆時無任何企業願意承擔這份「甜蜜的負擔」,那麼這段長約200公尺的木造圓環,也只能依照原定計畫,面臨被怪手夷為平地的命運。
方案二:西南段的政府備案
深知將所有希望寄託於開發商,無異於緣木求魚,博覽會協會同步推動了第二套備用計畫。這套替代方案著眼於位於會場南側、瀕臨海岸的「夢洲第三期區域」,計畫保留「西南段約350公尺」的環狀結構。此案被定位為前一方案若不幸流產時的保險措施,確保「大屋根」的歷史印記不至於在夢洲完全消失。相較於前案將成本外部化的作法,此備案勢必得由大阪府、市政府及中央政府共同面對更直接的財政壓力,也讓這場存廢之爭,從商業談判的層次,拉回到公共政策的考量。
高層的意志轉向與決策時刻表
這項從「預定拆除」到「積極保留」的巨大轉變,絕非空穴來風。博覽會協會會長十倉雅和在理事會後明確表示,對於研議兩套留存方案,「會中並無異議」,顯示內部已形成高度共識。整個決策過程彷彿被按下了快轉鍵,相關的活用研討會將持續進行密集討論,預計在2025年8月底前達成最終協議,並向協會理事會提出報告。這種態度的轉變與緊湊的時程,背後可能反映了來自高層的政治意志,或是在預算超支與建設延宕的輿論壓力下,亟欲為世博會創造更具永續價值的歷史遺產。
誰來買單?殘留背後的千億日圓大哉問
隨著具體方案的提出,戰場的核心已從「留不留」轉移至更為棘手的執行層面。未來誰將是殘存結構的管理主體?龐大的改建、維護與營運費用,其精確數字與財源何在? demolition(拆除)時程是否需要重新排定?這些都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根據規劃,大阪府、市及國家將先行整理出概算費用,再由博覽會協會在約2350億日圓的總建設經費框架內,提出具體的財務估算。這意味著,保留「大屋根」的費用,極可能排擠其他工程款項,如何在既有預算內騰挪出這筆額外開銷,將嚴峻考驗著主事者的智慧與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