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頑童的奇想壯遊:Archigram教父彼得·庫克降臨台中,引發六百人朝聖
英國建築界巨擘彼得·庫克爵士(Sir Peter Cook)受邀訪台,2025年7月24日,於台中市府、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與台灣大方廣人文美學協會的共同策劃下,展開一場重量級學術交流。此舉不僅吸引產官學界逾六百名菁英湧入,更被視為台中市問鼎國際建築舞台的關鍵一步。庫克爵士身為已故建築女王札哈·哈蒂的恩師,此行更勾起了塵封的台中市古根漢博物館競圖往事,為這座城市的建築發展史,增添了耐人尋味的篇章。他所創辦的建築電訊(Archigram)之前衛思潮,正對台灣現有的都市景觀提出深刻的挑戰與詰問。
世紀大師壓軸登場,府會產學冠蓋雲集
2025年盛夏,台中市府廣場的空氣中,瀰漫著一股高度期待的騷動。由市府都市發展局、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及台灣大方廣人文美學協會聯手促成的「英國建築師暨教育家Sir Peter Cook 學術交流」,迎來了建築界的傳奇人物。這位高齡的英國爵士步入會場時,現場超過六百位來自學術界、建築圈與不動產行業的頂尖人士,以最熱烈的掌聲迎接。這場景絕非偶然,而是台中市府長期致力於提升國際能見度,將城市打造為全球創意匯流平台的精心佈局。市府秘書長黃崇典代表市長盧秀燕致意,強調了這場盛會對於台中城市文化發展的里程碑意義,期待能激發出更多元、前瞻的建築對話。
未竟的古根漢迴響,城市的建築大夢
黃崇典秘書長的致詞,巧妙地勾勒出一段深埋於台中人心中的建築往事。他提及,今日蒞臨的彼得·庫克爵士(Sir Peter Cook),正是昔日贏得台中市古根漢博物館競圖的建築女王札哈·哈蒂(Zaha Hadid)在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求學時期的指導教授。儘管那座前衛的博物館最終未能拔地而起,但這份歷史的連結,卻讓庫克爵士的到來,平添了幾分承先啟後的宿命感。這不僅是對一位教育家的致敬,更是台中這座城市對建築理想不滅熱情的再度宣告,展現其持續鏈結全球頂尖創意,渴望在國際建築地圖上標示出自身座標的雄心。
電訊派教父的昨日狂想,明日城市的基因?
回溯至1960年代,當時的建築界仍籠罩在現代主義的嚴謹框架下,彼得·庫克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建築師,便以石破天驚之姿創立了「建築電訊」(Archigram)。他們揚棄了冰冷的混凝土巨塊,轉而擁抱消費文化與新興科技,透過一系列色彩斑斕、充滿幻想與拼貼趣味的手繪圖紙,提出如「插入式城市」(Plug-in City)等驚世駭俗的構想。這些作品在當時被視為不切實際的嬉皮狂言,卻如同一顆顆思想的種子,深刻地影響了後續數個世代的建築人。他們挑戰的不單是建築形式,更是建築師扮演的角色,以及人與城市互動的根本關係,可謂建築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
思想實驗室的領航者,空間敘事的詩人
彼得·庫克爵士的價值,遠遠超過實體作品的建構。他的工作室與教學生涯,更像是一座永不停歇的思想實驗室。他長年透過極具個人風格的手繪與拼貼圖像,探索建築的各種可能性,這些圖紙本身就是一件件藝術品,充滿了敘事性與批判精神。對爵士而言,建築並非僅是物理空間的圍塑,而是一種詰問社會、展望未來的媒介。他啟發無數年輕學子掙脫教條的束縛,勇敢地將夢想與現實進行嫁接。這種將建築視為文化實踐與哲學思辨的態度,正是他能夠在全球建築教育領域中,始終維持著教父級地位的核心所在。
土地紋理的再思考,都市景觀的文化轉譯
台中市都發局長李正偉在聆聽演講後,提出了極具洞見的反思。他認為,庫克爵士的作品之所以獨樹一格,在於那份根植於土地之上,卻又綻放出繽紛文化氣息的特質。這恰好為當前的都市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參照座標。如何在既有的都市紋理(urban fabric)中,導入創新的設計語彙,而不顯得突兀;如何讓建築物本身成為觸發公眾對話、提升環境美學的催化劑,是所有城市治理者面臨的課題。庫克爵士的經驗,無疑是拋磚引玉,激勵著規劃者必須以更多元的視角,去思考台中市特有都市景觀的塑造之路,追求品質的全面躍升。
跨界菁英的對話,共築未來城市願景
此次學術交流的成功,背後彰顯的是一股強大的跨界整合力量,市府秘書長黃崇典、文化局長陳佳君、都發局長李正偉、住宅處長陳煒壬、世界不動產聯盟世界總會會長張麗莉、中華民國室內設計裝修商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劉易鑫、台中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虞承宗、逢甲大學副校長黎淑婷、逢甲大學建築系主任林衍良、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曾瑋、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邱浩修及聯合大學建築系主任陳上元、順天建設總經理林丙申、清水工坊董事長廖明彬、台中市室內設計裝修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康宥、大台中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王至亮、台中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謝麟兒皆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