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水泥叢林,而是垂直森林!第14屆高雄厝綠建築獎重新詮釋住宅樣貌,探討福懋美森園等得獎者如何將自然元素織入都市垂直向度
高雄厝綠建築大獎邁入第14屆,已然成為南台灣建築界年度盛事。2025年的評選結果由福懋建設的「福懋美森園」奪下評審團大獎,另有12件作品獲優選。此次評選不僅是建築美學的較勁,更深刻鋪陳出後疫情時代對健康、智慧與永續的追求。獲獎作品普遍強化通風、採光等被動式設計,並積極導入能源管理、智慧門禁等前瞻科技,呼應了電動車與數位生活的趨勢。從這些案例中,可清晰窺見高雄厝政策正引導建築設計從單純的綠化,朝向淨零碳排的宏大目標演進,擘劃出港都未來宜居城市的具體路徑。
南國風土下的建築桂冠:高雄厝的年度盛典
自2012年以降,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每年舉辦的「高雄厝綠建築優良作品徵選」,儼然已是南台灣建築界檢視年度成果的試金石。此獎項的設立,旨在激勵建築專業者跳脫傳統框架,投身於符合高雄亞熱帶氣候、兼具低碳與宜居性的設計思維。經過初審、現地勘查至決選三階段的嚴謹篩選,由產官學界組成的評審團,依據綠建築精神、高雄厝設計理念的實踐程度、景觀植栽的整合性,乃至通用化設計的落實與否,進行通盤評分。這不僅是一場美學的競技,更是對建築如何回應在地風土、提升居住品質的深刻叩問,每一屆的獲獎作品,都為高雄的城市紋理,增添了值得註記的篇章。
桂冠的加冕:福懋美森園的勝出之道
在本次眾多角逐者中,位於中都重劃區的「福懋美森園」能脫穎而出,一舉摘下評審團大獎,其關鍵在於將綠意與人本精神做了極具說服力的結合。此案最受評審讚譽之處,在於一樓庭園與屋頂花園的處理手法,建築師林子森林伯諺聯合事務所並非將植栽視為附屬品,而是使其成為建築生命的有機延伸,讓綠意從地面一路垂直攀升,形塑出都市中難得的立體森林意象。此外,遍及全區公共空間的「順平設計」,徹底消弭了門檻與高低差,從屋頂花園的環景步道到室內交誼廳,真正體現了通用化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核心價值,為不同年齡層與身體狀況的居住者,預先設想了一個通行無礙的舒適環境。
後疫情時代的吐納之道:當通風成為顯學
歷經全球公衛事件的洗禮,人們對於室內空氣品質(IAQ)的重視已然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此一趨勢也清晰地反映在本次高雄厝的獲獎作品中。通風與採光,這兩個看似基本的建築元素,被重新賦予了核心地位。除了傳統透過大面開窗、搭配高雄厝規範中的景觀深陽台來促進空氣對流外,更主動的技術介入已蔚然成風。例如,「聯茂知裏」便為住戶裝設了俗稱新風機的全熱交換器,能在不開啟門窗的狀態下,持續引入過濾後的戶外新鮮空氣並排出室內廢氣,同時進行熱能交換以節約空調耗能,在維持室內空氣含氧量的同時,也兼顧了能源效率,成為一個健康與節能並進的雙贏策略。
地下空間的再進化:告別陰暗潮濕的刻板印象
長久以來,住宅大樓的地下停車場總給人悶熱、廢氣滯留的不良印象。然而,本屆多個優選作品卻在此一向被忽略的空間中,展現了設計的巧思與決心。包含「多城市Ⅱ」、「蘊美」及「辰旭」等案例,均在地下層策略性地設置了垂直的通風井,利用煙囪效應引導氣流,根本性地改善了地下空間的換氣效率。其中,「多城市Ⅱ」更進一步,在廣闊的停車空間裝設了導流機(Jet Fan),這種常用於隧道的設備能強力吹送空氣,創造出明確的氣流路徑,將車輛廢氣迅速導引至排風口,確保了整個地下層的空氣品質,將過往的嫌惡設施,提升為明亮乾爽的附屬空間。
屋頂上的進行曲:從隔熱到都市農園的創想
建築的第五立面—屋頂,亦是本屆高雄厝獲獎者揮灑創意的競技場。「京城第一樂章」在此處的設計尤其值得玩味。其屋頂並非傳統的防水層直接鋪面,而是採用了高架地磚工法。在地磚與結構層之間形成的空氣層,成為了絕佳的熱緩衝區,能有效阻絕烈日曝曬的熱能傳導至室內,達到被動式隔熱的顯著效果。所有機電管線也被巧妙地收納於地磚下方,未來若需檢修,僅需掀開對應地磚即可,大幅降低了維修的複雜度與耗損。更具開創性的是,屋頂之上還開闢了「大樓菜園」,提供居民認養栽種,不僅綠化了屋頂,也成為連結鄰里情感的田園社交場。
智慧建築的全面滲透:從電動車到無鑰社區
隨著科技的演進,智慧化管理系統已從過去的豪宅選配,轉變為現代住宅的標準配備。特別是因應電動車日益普及的趨勢,所有獲獎大樓均已預留充電線槽架,展現了高度的未來性。其中,「聯茂知裏」、「靚陽明」與「太普風光Online」等案,更超前部署,為社區建置了能源管理系統(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EMS),此系統能智慧調控各充電樁的功率,避免在尖峰時段因多車同時充電而導致社區契約容量超載,確保電力系統的穩定與安全。此外,「辰旭」導入的SMART KEY感應門禁,讓住戶在社區內移動全程無需掏出鑰匙,實現了真正的無鑰生活體驗。
物流最後一哩路的建築對策
網路購物與外送平台的興盛,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模式,卻也為社區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傳統由管理員代收包裹的模式,在戶數眾多或無聘請管理員的社區,顯得捉襟見肘。為此,一些建案從規劃初期便將此需求納入考量。「圓山君玥」參酌了新加坡式住宅(Singapore-style housing)常見的地面層設計,裝設了智慧收取站,住戶可憑藉密碼或手機APP自行取件,有效解決了無管理員社區的包裹收件難題。而「京城第一樂章」則針對餐飲外送,設置了專用的智慧型取餐櫃,部分櫃體可能還具備保溫或冷藏功能,確保了食物的品質與衛生,這些都是建築因應生活型態變革所作出的積極回應。
邁向淨零的下一步:高雄厝的永續藍圖
歷年的高雄厝綠建築大獎,不僅是挖掘在地優秀建築的平台,更忠實記錄了建築思潮的遞嬗。從早期的強調綠化、在地美學,到如今對應後疫情時代的健康需求與智慧科技的整合,高雄厝的內涵持續與時俱進。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明確指出,淨零碳排的全球浪潮,將是高雄厝下一階段的演化方向。未來將逐步研擬新的規範,引導新建物在能源效率、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符合「淨零建築」(Net-Zero Building)的要求,目標是讓「高雄厝」全面升級為「高雄淨零厝」。此一願景的擘劃,不僅是對在地建築的期許,更是高雄這座工業城市邁向永續發展、實現宜居願景的堅定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