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建築師:若昂·巴蒂斯塔·維拉諾瓦·阿蒂加斯 João Batista Vilanova Artigas
若昂·巴蒂斯塔·維拉諾瓦·阿蒂加斯(João Batista Vilanova Artigas,1915年6月23日-1985年1月12日)
簡介
若昂·巴蒂斯塔·維拉諾瓦·阿蒂加斯是巴西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譽為「保利斯塔學派」(Paulista School)的奠基者之一,其影響深遠至整個聖保羅的建築發展。他的作品跨越住宅、公共建築與大型都市設施,風格歷經三個階段轉變:早期受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啟發;中期吸收國際風格語彙(International Style),運用懸掛帷幕牆與細柱(pilotis);晚期則發展出以粗獷裸露混凝土結構為核心的戲劇化形式,與巴西的粗獷主義(Brutalism)緊密相連。他長期任教於聖保羅大學建築與都市規劃學院(FAU-USP),培育出一批重要的現代主義建築師,包括保羅·門德斯·達·羅查(Paulo Mendes da Rocha)。
早年與教育
阿蒂加斯出生於巴拉那州首府庫里奇巴,1937年自聖保羅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畢業後不久,他便與俄裔巴西現代主義先驅格雷戈里·瓦夏夫奇克(Gregori Warchavchik)合作,參與聖保羅共和廣場(Praça da República)的改造計畫。1941年至1947年間,他在聖保羅大學教授美學、建築與規劃課程。1946年,他獲得古根漢獎學金(Guggenheim Fellowship),有機會深入觀察與研究國際建築趨勢。
職業生涯與創作階段
阿蒂加斯的創作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
早期階段(1937-1945):以住宅設計為主,深受萊特的有機建築思想影響,強調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代表作包括1945年的貝內迪托·李維住宅(Benedito Levi House)。
-
過渡階段(1945-1950年代中期):逐漸採納國際風格的語彙,將懸掛式帷幕牆、細柱架高空間等元素應用於大型專案。此時期的作品如1946-1949年的盧維拉住宅群(Louveira Residential Complex)與1951年的隆德里納巴士總站(現為隆德里納美術館)。
-
成熟階段(1960-1970年代):發展出獨具個人特色的粗獷主義風格,結構清晰外露,建築空間具戲劇張力與社會參與性,常用於大型公共建築。代表作包括聖保羅莫倫比球場(1952-1960)、伊塔尼恩州立喬恩·特奧多雷斯庫中學(1960-1961)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聖保羅大學建築與都市規劃學院新館(FAU-USP,1969)。
政治立場與學術影響
阿蒂加斯是巴西共產黨成員,因政治立場在1969年軍政府統治期間與門德斯·達·羅查一同被迫離開教職,直至1980年代才重返校園。他的教學理念重視建築與社會的關聯,主張設計應反映公共利益並回應都市生活需求,這種態度影響了整個保利斯塔學派的社會批判性與結構表現力。
晚年與遺產
阿蒂加斯於1985年在聖保羅辭世,享年69歲。他不僅在建築風格上為巴西現代主義開創了新的方向,也在教育上建立了長遠影響,其學生與追隨者延續了他對混凝土結構、空間連續性以及社會責任的重視。如今,FAU-USP新館與盧維拉住宅群等作品已成為聖保羅現代建築的重要地標,也是理解20世紀巴西建築史的關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