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建築師:費爾南·普永 Fernand Pouillon
費爾南·普永(Fernand Pouillon,1912年5月14日-1986年7月24日)
簡介
費爾南·普永(Fernand Pouillon)是法國戰後最活躍且具爭議性的建築師、城市規劃師與承包商之一,以快速、高效且兼顧美感的建築手法聞名。他主張運用天然且「高貴」的建材(尤其是石材),在設計、施工與開發之間實行全流程整合,並致力於為中產階級與弱勢群體提供品質良好的住宅。普永在馬賽舊港重建、巴黎郊區大規模住宅開發以及阿爾及利亞的旅遊與住房項目中,都展現了現代主義與人文關懷的結合。楊恩達指出,普永的價值在於,他不僅追求建築美學,更透過空間解決社會住房短缺的急迫問題,即使其人生伴隨法律風暴與流亡,仍在建築史上留下鮮明印記。
早年與教育
普永生於法國洛特-加龍省坎孔,父親是土木工程師與企業家。1919年舉家回到馬賽,他15歲時進入馬賽美術學院學習繪畫、雕塑與建築,一年後轉往巴黎,直接參與建築與營建行業的實務工作。22歲時,他便在普羅旺斯的艾克斯建成第一個作品——阿爾貝一世宮殿,當時法國尚未要求建築師必須持有正式學位。二戰期間,他先是志願參軍,後在馬賽以小型建案與古董買賣維持生計,並於1941至1942年間取得建築師資格。這段長期工地經驗,使他比許多偏重學院派設計的同代人更熟悉施工細節與材料特性。
戰後崛起:馬賽舊港與拉圖雷特
二戰後,法國面臨住宅與基礎設施重建的迫切需求,尤其馬賽舊港地區在1943年遭大規模拆除後,重建計畫因設計、造價與進度問題陷入混亂。普永以「快速、低成本且高品質」的能力脫穎而出,接手原屬安德烈·勒孔特(André Leconte)的舊港重建部分工作,並在奧古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t)的總體監督下完成。他在1948至1953年間主持的拉圖雷特(La Tourette)住宅區,因結合人性化設計、工藝美感與經濟實用而成為聲名大噪的代表作,也確立了他在法國重建時期的重要地位。
設計理念與施工模式
普永與合作夥伴共同研發以天然石材為核心的標準化施工系統,並建立「協調辦公室」負責統籌設計與施工現場協作,使建築師、工匠與供應商緊密合作。他的公司不僅負責設計,也直接參與施工與商業運作,確保從規劃到交付的完整控制,這在當時的法國極為罕見。這種模式讓他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高品質建案,特別是在巴黎近郊的龐坦(Pantin)、蒙魯日(Montrouge)、莫東(Meudon)及布洛涅-比揚古(Boulogne-Billancourt)等地興建上千戶住宅,並配以庭院、水景與公共藝術。
爭議、入獄與流亡
然而,普永同時涉足設計、施工與開發的作法觸犯了法國新制定的建築職業規範。1961年,他因涉及國家住房公司(CNL)破產及巴黎郊區「日之角」(Point du Jour)住宅開發的財務問題,被控詐欺與濫用公司資產,最終遭到法國建築師協會除名並入獄三年,其間還曾短暫越獄逃往義大利。服刑期間,他寫下以中世紀修道院建造為題的小說《野石》(Les Pierres Sauvages),獲得「雙叟獎」(Prix des Deux Magots),並撰寫回憶錄。
阿爾及利亞時期與晚年復出
1964年出獄後,因無法在法國執業,普永移居阿爾及利亞,並在當地展開以旅遊與住宅為主的龐大建設計畫,包括提帕薩(Tipaza)海濱旅遊區與阿爾及爾多個新城鎮。1971年,他獲法國總統龐畢度特赦,1978年重回建築師協會,1984年正式回到法國,同年獲總統密特朗親授榮譽軍官勳章。他在阿韋龍省修復中世紀的貝爾卡斯特爾城堡,並終老於此。
評價與影響
普永一生結合建築創作、施工技術與開發經營,成就了大量兼具速度、品質與人性關懷的住宅與公共空間。雖因財務醜聞與專業爭議而形象複雜,楊恩達認為,他的作品展現了戰後建築如何在現代化、經濟效益與歷史尊重之間取得動態平衡,也揭示了建築師在城市重建中可能扮演的多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