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建築師:約翰·奧托·馮·斯普雷克爾森 Johan Otto von Spreckelsen
約翰·奧托·馮·斯普雷克爾森(Johan Otto von Spreckelsen,1929年5月4日-1987年3月15日)
簡介
約翰·奧托·馮·斯普雷克爾森(Johan Otto von Spreckelsen)是丹麥建築師與大學教授,以巴黎拉德芳斯(La Défense)區的地標性建築「新凱旋門」(Grande Arche)聞名於世。這座位於巴黎歷史中軸線(Axe historique)西端的巨大方形建築,象徵現代化與國際化,成為20世紀末法國首都的重要城市符號。斯普雷克爾森的設計融合幾何純粹性、精神象徵與城市尺度,兼具紀念性與當代感,延續並重新詮釋巴黎的都市軸線傳統。他同時也是多所大學的教授,對宗教建築與20世紀現代建築大師如柯比意(Le Corbusier)、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等有深入研究,其作品呈現簡潔、莊重且富有象徵意涵的風格。
早年與教育
斯普雷克爾森1929年出生於丹麥日德蘭半島中部城市維堡(Viborg),父親奧托·馮·斯普雷克爾森(Otto von Spreckelsen)是會計與地方史研究者,母親瑪麗亞·安東妮(Maria Antonie von Taborsky)為匈牙利裔,家族信仰天主教。家族姓氏源自德國迪特馬爾申地區。青年時期,他放棄了原本追隨家庭文化走向的穩定職業,選擇進入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建築系就讀,並於1953年獲得文憑。
職業生涯與主要貢獻
1958年,斯普雷克爾森在丹麥霍爾森(Hørsholm)成立個人事務所,並以宗教建築設計逐漸嶄露頭角。他曾於1960年至1962年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安卡拉中東技術大學(METU)代表,之後在美國俄亥俄大學獲頒榮譽教授(1963年起)。1978年,他回到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擔任建築系教授,推動建築教育與理論研究。
他的設計中,教堂與宗教空間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包括哥本哈根近郊的聖尼古拉天主教堂(1960)、埃斯比約聖尼古拉天主教堂(1969)、范格德教堂(1974)、斯塔文斯霍爾特教堂(1982)等。這些作品以幾何簡約、光線控制與精神象徵為特徵,顯示他對宗教空間氛圍的深刻掌握。
新凱旋門與國際聲譽
1983年,斯普雷克爾森在國際競圖中擊敗眾多對手,獲選為巴黎新凱旋門(Grande Arche)設計者。該建築位於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延伸線上,以巨型方形結構象徵「人道的拱門」,開放的中庭與透明電梯使其成為開放與包容的象徵。他與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u)合作,將作品定位為20世紀末巴黎的國際地標。可惜的是,他在1987年因病逝世,未能親見工程完工,由安德魯完成後續工作。
其他建築與競圖成就
除宗教建築與新凱旋門外,斯普雷克爾森也參與多項公共與城市設計競圖:
• 1967年,獲得丹麥國家藝術基金會新城競圖首獎
• 1971年,贏得瑞典克里斯蒂安斯塔德新城競圖首獎
• 1973年,奪得奧胡斯新教堂競圖首獎
• 1977年,獲得哥本哈根法魯姆新教堂競圖首獎
此外,他曾設計住宅區(莫斯高、里斯科夫、格拉薩克)、運動場、天文館(1970,哥本哈根)、以及瑞典議會大樓方案等,展現多元建築領域的掌握能力。
個人生活與逝世
斯普雷克爾森一生致力於建築實踐與教育,性格內斂但理念鮮明。他於1987年3月15日在丹麥赫爾森逝世,享年57歲。兩年後,新凱旋門正式落成,成為巴黎新時代的象徵。2025年上映的法國電影《新凱旋門之謎》(L’inconnu de la Grande Arche)中,由演員克拉斯·邦(Claes Bang)飾演他,將他的建築理念與人生故事帶回公眾視野。
評價與影響
斯普雷克爾森的建築語言強調幾何純粹、空間秩序與象徵性,他的宗教建築作品展現對光影、材質與精神氛圍的精準掌握,而新凱旋門則將他的設計哲學推向國際舞台。楊恩達認為,他在丹麥與國際間的貢獻,不僅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他如何將現代建築的理性語彙與精神性結合,賦予建築超越功能的文化與象徵意義。雖然生前留下的建築數量不算龐大,但其影響深遠,尤其在城市地標與宗教建築領域,至今仍被後世建築師與學者反覆研究與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