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建築師:莉娜·博·巴爾迪 Lina Bo Bardi
莉娜·博·巴爾迪(Lina Bo Bardi,1914年12月5日-1992年3月20日)
簡介
莉娜·博·巴爾迪是一位義大利出生、後歸化巴西的現代主義建築師、設計師與文化推廣者。她畢生致力於透過建築與設計探索社會與文化的可能性,並將義大利的理性主義訓練與巴西的在地語彙相結合,發展出獨特的現代建築語言。她的作品涵蓋住宅、博物館、文化中心、劇場與家具設計,並以融合地方工藝、社會參與及空間民主性著稱。代表作包括聖保羅美術館(MASP)、玻璃屋(Casa de Vidro)、SESC龐培亞文化休閒中心與巴伊亞的太陽宮(Solar do Unhão)等。雖在生前因「外國人」與「女性」身份而面臨巴西建築圈的排斥,但她在建築思想與社會實踐上的貢獻在21世紀獲得全球肯定,並多次成為國際展覽與致敬計畫的焦點。
早年與義大利時期
莉娜原名阿基莉娜·博(Achillina Bo),1914年生於羅馬,父母分別為恩里科與喬凡娜·博。她自小對藝術、繪畫與語言有濃厚興趣,決定成為建築師時並未獲父親全力支持。1939年,她自羅馬建築學院畢業,畢業設計為「孕產婦與嬰兒保健中心」。畢業後赴米蘭與卡洛·帕加尼(Carlo Pagani)共組事務所,並與喬·龐蒂(Gio Ponti)合作《Lo Stile》雜誌。1942年開設個人事務所,但戰時建築機會稀少,遂投入插畫與平面設計,並成為《Domus》雜誌副主編。二戰期間,她的辦公室被轟炸摧毀,並積極參與義大利共產黨與戰後重建討論。1946年,她與藝術評論家彼得羅·瑪麗亞·巴爾迪(Pietro Maria Bardi)結婚,隨即啟程前往南美。
移居巴西與早期創作
1946年底,巴爾迪夫婦抵達巴西,定居聖保羅並迅速展開文化與建築活動。他們共同創辦《Habitat》雜誌,提出「棲地」作為理想室內空間的概念。1947年,受阿西斯·查特布里安(Assis Chateaubriand)邀請,彼得羅出任聖保羅美術館館長,莉娜負責早期館舍與展覽設計。她於1951年完成首件建成作品——位於莫倫比(Morumbi)的自宅「玻璃屋」(Casa de Vidro),將義大利現代主義與巴西環境語境融合,並採用懸柱(pilotis)與全景玻璃,形成「建築與自然」相互滲透的居住模式。
聖保羅美術館(MASP)與博物館理念
1957至1968年間,莉娜設計位於保利斯塔大道的新館,採用四根巨型紅色混凝土柱支撐74公尺懸挑空間,下層為開放廣場,上層為展廳,開放城市視野並回應法規限制。她發明的「水晶畫架」以玻璃板懸掛畫作,打破傳統編年式展示,創造自由流動的觀展經驗,體現她「貧窮建築」(Poor Architecture)的思想——去除不必要的裝飾,以直接、節制的形式服務大眾。
巴伊亞時期與文化教育
1959年起,莉娜應邀赴巴伊亞州領導現代藝術博物館計畫,將17世紀製糖廠「太陽宮」(Solar do Unhão)改造為融合展覽、教育與工藝工作坊的文化中心,強調博物館應成為活躍的知識場所,而非靜態的歷史陳列。此一理念影響了後來許多巴西文化設施的策劃方式。
SESC龐培亞與適應性再利用
1977至1986年間,她將聖保羅一座舊鋼桶與冰箱工廠改造為SESC龐培亞文化休閒中心,保留原有粗獷結構與工人社交氛圍,並增建以空中走廊連接的新塔樓,內含劇場、泳池、餐廳、藝廊與工作坊。莉娜反對將其定義為「文化中心」,而稱之為「休閒中心」,強調放鬆、參與與社群互動的重要性。
家具與設計創作
除了建築,莉娜也是優秀的家具與珠寶設計師。1951年設計的「碗形椅」(Bowl Chair)以半球形坐墊搭配金屬支架,成為巴西現代設計的經典。她後期的家具如「路邊椅」(1967)則汲取東北巴西的民間形式,以簡化的結構與在地木材展現材料的自然邏輯。
教育、繪圖與文化推廣
莉娜曾任聖保羅大學建築與都市規劃學院講師,並以色彩鮮明、富故事性的建築手繪著稱,留下逾六千幅作品。1990年,她成立「莉娜·博·巴爾迪暨彼得羅·瑪麗亞·巴爾迪研究所」,推廣巴西文化與建築研究。
晚年、身後影響與榮譽
莉娜於1992年在玻璃屋辭世,享年77歲。21世紀後,她的作品與思想受到全球再評價,並獲倫敦英國文化協會、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米蘭設計週等國際場合致敬。2014年Google為她百歲冥誕製作塗鴉,2015年《衛報》將其「奧菲西納劇場」評為全球最佳劇場。她的設計理念影響包括妹島和世、諾曼·佛斯特等當代建築師,並啟發後續關注在地文化、社會參與與跨領域創作的建築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