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建築師:弗雷德里克·隆伯格 Frederick Romberg
弗雷德里克·隆伯格(Frederick Romberg,1913年6月21日-1992年11月12日)
簡介
弗雷德里克·隆伯格(Frederick Romberg,原名Friedrich Sigismund Hermann Romberg)是瑞士受訓的建築師,1938年移民澳洲後成為墨爾本現代建築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他以結合歐洲學院派傳統與德瑞現代主義,再轉化為適合澳洲氣候與社會背景的建築風格聞名。隆伯格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實證主義傾向,注重材料在地化、結構合理性與空間機能性,並擅長在國際現代主義的形式框架中融入在地語彙。他最廣為人知的身份,是1953年至1962年間與羅伊·格朗茲(Roy Grounds)及羅賓·博伊德(Robin Boyd)共同組成的「Gromboyd」事務所中居於核心地位的「中間角色」,並在1940年代為墨爾本留下多座地標性公寓建築。
早年與教育
隆伯格於1913年出生於當時德國在中國的殖民地青島,父親是柏林法學博士與法官,母親出身普魯士家庭。1913年底全家返回柏林,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父親參軍陣亡。1920年,母親再婚並移居漢堡附近的哈堡,隆伯格在當地的斯特雷澤曼中學就讀時,接觸到魏瑪共和國時期的進步思想與前衛藝術圈,並造訪沃普斯韋德(Worpswede)藝術家村,對表現主義建築留下深刻印象。
1931年,他赴瑞士日內瓦大學攻讀法律,後轉至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建築系,接受兼具嚴謹工程與美學素養的訓練。其早期設計深受瑞士與德國現代主義影響,善用帶狀窗、懸挑結構、屋頂花園與開放式平面。畢業後曾於奧托·魯道夫·薩爾維斯貝格(Otto Rudolf Salvisberg)事務所工作,1938年移民墨爾本,並於1940年取得澳洲建築師資格。
移民與早期實踐
抵達墨爾本後,隆伯格先在史蒂文森與特納(Stephenson & Turner)事務所任職,1939年與瑪麗·特納·蕭(Mary Turner Shaw)合夥成立「Romberg & Shaw」,專注大型現代公寓設計,開創澳洲集合住宅的新模式。代表作包括紐本公寓(Newburn Flats,1939–41)、雅拉比公寓(Yarrabee Flats)與格倫安加公寓(Glenunga Flats)。二戰期間私人業務受阻,隆伯格一度被拘留為「敵籍人士」,戰後於1945年恢復私人執業,推出地標性高層住宅「史丹希爾公寓」(Stanhill Flats,1943設計,1947–50建成),成為墨爾本現代住宅的經典範例。
「Gromboyd」時期(1953–1962)
1953年,隆伯格與羅伊·格朗茲及羅賓·博伊德組成事務所,期間主持多項教育、宗教與公共建築,並嘗試將澳洲歷史脈絡與歐洲古典中心式平面(Central Plan)結合,創造具有地方性的現代建築語言。他對魯道夫·維特科沃(Rudolf Wittkower)關於帕拉第奧幾何與中心式設計的理論尤為關注,並在作品中展現嚴謹的比例與空間秩序。同時,他的部分作品在材料與形式上與英國興起的野獸派(Brutalism)產生共鳴,特別是在混凝土結構的質感處理與功能主義布局方面。
合作解體與教職生涯
在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與文化中心項目中,合夥人間出現意見分歧,最終導致事務所於1962年解體。1965年,隆伯格受聘為紐卡素大學(University of Newcastle)建築系創系教授,任職十年間致力推動建築教育與理論研究。1975年回到墨爾本後,他維持小型事務所規模至1980年代,1992年於東墨爾本辭世。
重要作品
-
集合住宅:紐本公寓(1939–41)、史丹希爾公寓(1947–50)、希爾斯坦公寓(1947,已拆除)、雅拉蘭茲公寓(1951)
-
教育建築:皮肯庭院,墨爾本大學奧蒙德學院(1959)、路德學院(1963)、紐卡素大學建築學院(1968)
-
宗教建築:坎培拉聖三一路德教堂(1960)、聖喬治聖公會教堂(1962)
-
工業與辦公建築:ETA食品工廠(1957)、布魯克之家(1955)、紐卡素市政廳(1972–77)
-
文化設施:Shepparton Bangerang文化中心(1982)
榮譽與影響
隆伯格曾獲維多利亞州皇家澳洲建築師學會首屆會長獎,以表彰其對多戶住宅與公共建築的貢獻。自2007年起,澳洲國家建築獎設立「弗雷德里克·隆伯格獎」以表彰優秀集合住宅設計。楊恩達評論,隆伯格是歐洲現代主義在澳洲落地生根的關鍵人物,他既傳承了學院派的比例與秩序,又能靈活回應當地氣候、材料與生活方式需求,對20世紀中期澳洲建築走向具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