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多夫雷多·約米 Godofredo Iommi Marini
戈多夫雷多·約米(Godofredo Iommi Marini,1917-2001)
簡介
戈多夫雷多·約米是出生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詩人與教育家,也是智利天主教瓦爾帕萊索大學(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Valparaíso, PUCV)建築與設計教育的核心推手之一。他以將詩歌精神融入建築與設計教學而聞名,強調藝術、空間與生活的整合。約米不僅是PUCV建築與設計學院(Escuela de Arquitectura y Diseño, EAD)的共同創辦人,更是「開放之城」(Ciudad Abierta de Ritoque)的發起人之一。其人生貫穿詩作、旅行與教育實驗,影響了數代建築師與藝術家。重要作品包括《Amereida》三部曲、《Lettre de l’errant》、《Para extremar el Jazz》等,並以跨領域理念推動學術與社會創新。
早年與教育
1917年,約米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義大利裔家庭,就讀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義大利學校(Scuola Italiana),之後進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攻讀經濟學,雖未完成學位,但在求學期間廣泛接觸文學與哲學。1939年,他結識巴西詩人赫拉爾多·梅洛·莫朗(Gerardo Mello Mourao)與參議員阿布迪亞斯·杜·納西門托(Abdias do Nascimento),三人組成詩歌團體「蘭花聖兄弟會」(La Santa Hermandad de la Orquídea),開啟了以詩與旅為核心的人生實驗。1940年,他與夥伴展開橫越亞馬遜的探險之旅,這段經歷對其後將旅行納入教學的理念影響深遠。
抵達智利與教育事業的開展
二戰後的數年間,約米輾轉來到智利,與詩人維森特·韋多布羅(Vicente Huidobro)建立聯繫,並與智利人希梅娜·阿穆納特吉(Ximena Amunátegui)結婚。1950年代初,他遇見由建築師阿爾貝托·克魯茲·科瓦魯比亞斯(Alberto Cruz Covarrubias)領導的一群建築師,雙方合作推動在PUCV創辦建築與設計學院(1953)。約米在此奠定以詩歌為設計根基的教育方針,將語言創作、旅行實踐與建築設計結合為一體。即使在1960年代長居巴黎,他仍與學院保持緊密聯繫,並於1965年重返智利,籌劃大型南美洲「詩性旅行」,成為《Amereida》系列的靈感來源。
開放之城與實驗社群
1970年,約米與EAD的師生共同創立「開放之城」(Ciudad Abierta de Ritoque),作為建築與設計實驗的場域,讓構想得以不受商業與制度束縛而實踐。該社群融合居住、工作與學習空間,並以公共活動與建築作品持續推動跨領域創作。他在1970年代與1980年代還參與電視教育節目如智利13台的Teleduc,將其教育理念推廣至更廣泛的觀眾群。
文學與思想貢獻
約米的詩作橫跨法語、西班牙語等多種語言,涵蓋旅行記錄、哲學反思與跨文化對話,作品包括《Lettre de l'errant》(1963)、《Amereida》(1967)及其續集、《Pindare Olympiques》(1969)、《Agua y luz》(1976)、《Para extremar el Jazz》(1981)等。他的文字常結合地理探索與神話意象,並將拉丁美洲的地理與文化置於世界詩學的宏觀視野中。
晚年與身後影響
2001年2月20日,約米在智利比尼亞德爾馬(Viña del Mar)逝世,享年83歲,安葬於開放之城的墓園。2012年,他的生平與理念被拍成紀錄片《Godo》,由尼古拉斯·約米-阿穆納特吉(Nicolas Iommi-Amunategui)與羅曼·普瓦松(Romain Poisson)共同執導,在智利13台播出。今日,約米被視為拉丁美洲藝術與建築教育的重要啟蒙者,其跨領域精神與社群實驗仍持續影響智利與國際的建築與詩歌領域。
評價與遺產
戈多夫雷多·約米以其將詩與建築緊密結合的教育實驗獲得高度評價,尤其在PUCV與開放之城的實踐模式被視為獨特的拉丁美洲貢獻。然而,也有人批評其理念在現實層面缺乏可持續性,對外部社會的影響有限。儘管如此,他的作品與教育方法啟發了大量學生與建築師,並在當代設計教育中留下深刻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