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現代建築的重要推手:阿丘特·坎溫德 Achyut Purushottam Kanvinde
阿丘特·坎溫德(Achyut Purushottam Kanvinde,1916年2月9日-2002年12月28日)
簡介
阿丘特·坎溫德是印度現代建築的重要推手,以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為基礎,融合粗獷主義(Brutalism)元素聞名。他重視自然光、通風與結構秩序,並強調設計中人文價值與在地文化的重要性。1974年獲頒印度第四高平民榮譽——蓮花士勳章(Padma Shri)。
早年與教育
-
1916年2月9日生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孔坎地區的阿查拉(Achra)。
-
兩歲喪母,父親是孟買的美術教師,擅長人像與風景畫,對他日後美學觀有深遠影響。
-
1942年畢業於孟買**賈姆謝特吉·吉吉布伊藝術學院(Sir J.J. School of Arts)**建築系。
-
獲印度政府獎助赴美,就讀哈佛大學,師從現代建築巨匠華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並受包浩斯成員阿爾伯特·拜爾、拉斯洛·莫霍利-納吉、馬塞爾·布勞耶及建築史家齊格弗里德·吉迪恩影響。
-
同期同學包括保羅·魯道夫(Paul Rudolph)、貝聿銘(I. M. Pei)、約翰·柏金斯(John Perkins)。
職業生涯
-
二戰後返印,加入**印度科學與工業研究委員會(CSIR)**擔任建築師。
-
與沙卡特·拉伊(Shaukat Rai)合夥成立坎溫德-拉伊-喬杜里建築事務所(Kanvinde, Rai and Chowdhury),總部位於新德里。
-
事務所參與多項印度現代化基礎建設,包括印度理工學院校園、科研機構、乳業設施與文化建築。
-
1985年獲印度建築師協會「Baburao Mhatre 金質獎章」。
設計理念
-
強調自然光與自然通風的整合,利用建築形體解決氣候條件下的熱環境與空氣流動。
-
主張結構的秩序感——以柱網(grid of columns)創造空間與結構的邏輯性與複雜度。
-
支持本土建築語彙與歷史文化的融入,反對純粹的國際風格套用。
-
深受包浩斯思想啟發,將技術進步與人類心理空間感結合。
主要作品(部分列表)
-
艾哈邁達巴德紡織工業研究協會(ATIRA)綜合體,1950–1954
-
達帕納表演藝術學院(Darpana Academy of Performing Arts),1962
-
梅薩納·杜德薩加乳業廠(Dudhsagar Dairy Plant, Mehsana)
-
阿南德農村管理學院(Institute of Rural Management, Anand, IRMA)
-
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校(IIT Kanpur)
-
國家應用經濟研究委員會(NCAER, New Delhi)
-
國家科學中心(National Science Centre, New Delhi)
-
國家免疫學研究所(NII, Pune)
-
ISKCON神廟,新德里
-
馬拉維亞國立理工學院(Malaviya 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aipur)
榮譽
-
1974年:蓮花士勳章(Padma Shri)
-
1985年:印度建築師協會「Baburao Mhatre 金質獎章」
逝世
2002年12月28日逝世,享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