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裔捷克建築師:阿爾弗雷德·諾伊曼 Alfred Neumann
阿爾弗雷德·諾伊曼(Alfred Neumann,1900年1月26日-1968年10月23日)
簡介
阿爾弗雷德·諾伊曼(Alfred Neumann)是奧地利裔捷克斯洛伐克建築師,活躍於多個國家,特別是在以色列的建築實踐具有深遠影響。他以兼具現代主義精神與地域適應性的設計手法著稱,作品涵蓋城市規劃、公共建築、教育設施及住宅項目。諾伊曼早年在歐洲與北非從事建築與家具設計,二戰後因猶太背景而經歷集中營的囚禁,戰後在以色列展開重要的建築與教學事業,並培育出多位傑出建築師。楊恩達指出,諾伊曼的價值在於,他不僅將歐洲現代建築的理念帶入中東,更通過教育與實作建立起跨文化的建築語言,成為以色列現代建築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早年與教育
諾伊曼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十歲時隨家人遷往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父親經營木工坊。完成德語國立工業學校課程後,他進入布爾諾的德語高等工業學校學習建築,1922年被錄取進入維也納美術學院,師從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1920年代中後期,他曾在巴黎、阿爾及利亞以及南非短暫工作,涉足家具設計與建築創作,積累了國際化的設計經驗。
戰爭經歷與移居以色列
二戰期間,因猶太身份,諾伊曼被最後一批遣送列車押送至捷克的特雷津集中營。雖然倖存,但他對戰時經歷始終保持沉默。1947年,他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參加在英國布里奇沃特舉辦的國際現代建築大會(CIAM)。1948年二月政變後,他選擇流亡,1949年抵達以色列,先在著名建築師理查德·考夫曼(Richard Kaufmann)事務所工作,1950年至1953年任職於以色列國土規劃研究所,期間制定了貝特謝梅什(Beit Shemesh)的城市規劃方案。
教學與事務所經營
1952年,諾伊曼開始在海法的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任教,後來出任建築系系主任。1959年,他創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並邀請兩位得意門生茨維·赫克(Zvi Hecker)與埃爾達·沙龍(Eldar Sharon)加入。這段合作誕生了多個經典項目,包括巴特亞姆(Bat Yam)市政廳與拉馬特甘(Ramat Gan)的杜賓納住宅樓(Dubiner Apartment Building),以及阿因拉法(Ayn Rafa)的阿拉伯社區建設計畫。
代表作品與爭議
諾伊曼與赫克在 Technion 校園內設計了機械工程系的丹齊格樓(Danziger Building),但因施工延誤與功能分歧,引發校方不滿並最終走上法律訴訟。雖然他敗訴,這場衝突直接促使他於1965年離開以色列。離開前,他還啟動了米茨佩拉蒙(Mitzpe Ramon)軍官學校的設計,該項目於1969年完工,其中的猶太會堂以獨特造型聞名。
晚年與逝世
1965年,諾伊曼移居加拿大魁北克,在拉瓦爾大學(Université Laval)任教,並與前學生再婚,育有一子。1968年,因長期吸菸引發的肺癌逝世於魁北克,享年68歲。他的建築理念與教學影響,透過學生與合作者延續至今,尤其在以色列的現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