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建築師:奈夫·布朗 Neave Brown
奈夫·布朗(Neave Brown,1929年5月22日-2018年1月9日)
簡介
奈夫·布朗(Neave Brown)是美國出生、在英國成長與成名的現代主義建築師與藝術家,被譽為英國社會住宅設計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唯一一位在英國的所有作品均被列為法定保護建築(listed building)的建築師,包括倫敦卡姆登區的溫斯康比街(Winscombe Street)排屋、鄧博因路住宅區(Dunboyne Road Estate)及著名的亞歷山德拉路住宅區(Alexandra Road Estate)。布朗以結合現代主義設計理念與社區生活需求而聞名,強調住宅與街道、鄰里的直接關聯,而非高聳孤立的塔樓。他的亞歷山德拉路住宅區現已成為英國社會住宅的地標性作品,並在2017年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頒授皇家金質獎(Royal Gold Medal)。
早年與教育
布朗1929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尤蒂卡(Utica),母親為美國人、父親為英國人。童年時期在紐約州布朗士維爾高中(1935-1945)就讀,1945年移居英國,進入馬爾伯勒學院(Marlborough College)學習至1948年。服役期間,他決定投入建築領域,於1950年進入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攻讀建築,1956年畢業。畢業後,他曾在東非短暫工作,隨後進入倫敦的Lyons Israel Ellis事務所,累積了重要的專業經驗。
職業生涯與主要作品
布朗職業生涯的高峰在於他於倫敦卡姆登區建築部門的工作,當時由悉尼·庫克(Sydney Cook)領導,積極推動高品質的社會住宅建設。1965年,他在溫斯康比街設計了五棟現代排屋,首創將住宅與共享綠地緊密結合的布局。1977年的鄧博因路住宅區(Fleet Road Estate)及1978年的亞歷山德拉路住宅區進一步發揮這一理念,以低層梯田式住宅、寬闊步行道與社區設施取代傳統高樓。
亞歷山德拉路住宅區因建造成本超支與工期延宕,引發公眾調查並影響布朗在英國的職業聲譽,他離開了卡姆登區,之後多在歐洲其他地區工作。他與大衛·波特(David Porter)合作,於1994年在荷蘭海牙完成了規模龐大的斯沃勒街開發案(Zwolsestraat Development),包含500戶公寓、飯店、學校宿舍,以及當時荷蘭最大的地下停車場。2002年,他在荷蘭艾恩德霍芬(Eindhoven)的Smalle Haven開發案中,設計了結合住家、工作空間、商業與辦公的綜合都市項目。
設計理念與理論貢獻
布朗在1967年發表的〈住宅的形式〉(The form of housing)一文中,提出對當代住宅設計的反思,主張應擺脫現代運動中高樓孤立的形式,回歸19世紀街道的鄰里感與人際互動。他認為,建築應讓住宅與周邊空間、鄰居關係緊密連結,避免「孤島式」的住宅設計。他推崇傳統街區的匿名性、單元重複性與背景質感,並主張新舊並存、共構城市肌理。布朗拒絕將建築視為可隨意棄置的消耗品,強調「我們現在所建造的,無論新舊,都是為了長久存在」。
晚年與個人生活
布朗與妻子在溫斯康比街的住宅中養育子女,孩子離家後,他們搬入自己設計的鄧博因路住宅區兩房單位。被問到「若不受金錢限制會住哪裡」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就住這裡!」73歲時,他關閉建築事務所,轉攻藝術創作,於倫敦市立與行會藝術學院(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 School of Art)取得美術學士學位,並持續從事繪畫與藝術創作至晚年。2017年6月,他被診斷出患有間皮瘤(epithelioid mesothelioma),於2018年1月9日安詳辭世,享年88歲,長眠於倫敦海格特公墓(Highgate Cemetery)東側。
榮譽與影響
布朗的住宅作品因其社區導向與人性化設計而在建築界備受推崇。2017年,他獲頒英國皇家金質獎,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讚揚他為「社會住宅設計帶來了人性化與美感的典範」。他的作品啟發了後來對低層高密度住宅、街道活化與社區設計的研究與實踐,並在歐洲多國產生迴響。
評價與影響
布朗的理念在當代住宅討論中占有重要地位。雖然亞歷山德拉路住宅區在建造過程中曾引發財務與政治爭議,導致他在英國的職業生涯受挫,但楊恩達認為,他的作品展現了對「家」與「社區」深刻的理解與承諾,證明社會住宅並非只能是低成本、低品質的代名詞,而能夠是設計精緻、空間宜人的生活環境。他在建築理論上的貢獻,更為後世提供了一套超越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對立的住宅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