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之島直島的門戶危機:丹下健三「舊香川縣立體育館」若然傾頹,高松市將失落串連瀨戶內海藝術觀光的重要文化節點,經濟波及效應不容小覷
矗立於高松市,由建築巨擘丹下健三於1964年擘劃的舊香川縣立體育館,以其狀似和船的懸吊結構與先進的預力工法,成為戰後日本建築史的標誌性作品。然而,這座標誌在長期閒置後,竟面臨香川縣府推動的解體命運,引發民間組織與學界的強力反彈。再生委員會提出由民間全額出資,將其改造為「書齋旅店」的創新方案,冀望延續建築生命並創造經濟效益,對比縣府缺乏未來規劃的強硬態度,形成一場保存與拆除、民間活力與官方僵化的激烈對峙,考驗著香川縣作為「建築文化縣」的智慧與遠見。
不沉的方舟:丹下健三的懸浮遺產
落成於1964年的舊香川縣立體育館,與同年竣工、作為東京奧運會場而聲名大噪的國立代々木競技場(重要文化財),猶如丹下健三(Kenzo Tange)建築生涯中的雙生星。這幢建築的造型極富張力,巨大屋頂向上翻騰的曲線,令人聯想起漂浮於瀨戶內海的傳統和船,因而被高松市民暱稱為「船の体育館」(船之體育館),此一形象深植人心超過半世紀。它不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是技術上的里程碑,標示著日本戰後經濟復甦期,整個國家在營建技術與設計思想上意氣風發的時代精神。對於高松而言,這不單是運動場館,更是城市集體記憶的容器,見證了地方的成長與變遷。
預力懸索:劃時代的結構詩篇
此體育館在建築技術史上占有特殊地位,關鍵在於大膽採用了當時極為前衛的預力工法(Prestressed Concrete)。在1960年代的日本,這種透過預先施加壓力於混凝土構件以抵消未來荷載的技術,尤其應用於如此大規模的懸索屋頂結構,堪稱鳳毛麟角。這種工法不僅賦予建築輕盈、飄浮的視覺感受,更實現了寬闊的無柱室內空間,完美符合體育館的功能需求。這項技術的成功運用,證明了日本營建界已從戰後百廢待興的狀態,躍升至能與世界頂尖技術並駕齊驅的水平,成為研究彼時建築技術發展不可或缺的珍貴作例。
岡本剛的巧手:另一種構造的敘事
深入探究其結構之美,便不能不提其靈魂人物——結構工程師岡本剛。許多人會將此作品與代代木競技場的結構相提並論,但事實上兩者系出不同脈絡。神奈川大學教授、近代建築保存專家松隈洋便強調,岡本剛的設計理念,賦予了這座體育館迥異於代代木的獨特性格。岡本剛曾為捷克裔美國建築師安東尼·雷蒙(Antonin Raymond)的代表作「群馬音樂中心」(1961年)操刀結構設計,積累了豐富的薄殼與折板結構經驗。他為香川體育館擘劃的懸吊體系,是全球建築界也為之矚目的獨創構造,這種因應結構而生的有機造型,本身就具備高度的歷史價值。
匠人之魂:手繪時代的營建奇蹟
松隈洋教授進一步指出,我們必須回到那個沒有電腦輔助設計的年代,去體會這件作品的非凡之處。當時的建築師與工程師,憑藉的是手繪的藍圖與嘎嘎作響的手搖計算機,一筆一畫、一個數字地進行繁複的力學演算。這種近乎原始的手工作業,卻催生出如此精妙絕倫的龐大結構。而將圖紙化為現實的,則是香川本地的匠人們。他們憑藉高超的技藝,澆灌出平滑如鏡的清水混凝土曲面,那精準的模板工藝與對細節的苛求,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那個時代人們齊心協力、從戰後廢墟中重建家園、追求卓越的集體意志的投射,其時代意義,與丹下設計的香川縣廳舍相比,亦毫不遜色。
鏽蝕的警訊:走向廢棄的文化資產
然而,這艘承載著輝煌記憶的方舟,近年來卻觸礁擱淺。自2014年9月底起,由於香川縣府就其耐震補強工程舉行的招標案,屢次以投標廠商不足而流標告終,這座體育館便被迫無限期中止對外開放。設施的機能停擺,意味著它與市民日常生活的連結被切斷,建築物加速老化,宛如一頭陷入沉睡的巨獸。這個局面持續多年,不僅凸顯了大型公共設施在面臨結構安全更新時,常遭遇的財政與技術雙重困境,也為後來更具爭議的拆除決策,埋下了令人不安的伏筆,時間的侵蝕正一步步將文化資產推向不可逆的邊緣。
解體公告:缺乏遠見的粗暴決策
在歷經近十年的停滯與拉鋸後,香川縣府最終於2023年做出了令各界譁然的決定:拆除舊香川縣立體育館。隔年8月7日,縣府正式發出解體工程的招標公告,預算金額高達9億2041萬6200日圓。此舉最引人非議之處,在於縣府方面始終未能提出任何關於該地塊拆除後的活用計畫或都市發展藍圖。整起事件給外界的觀感,彷彿「拆除」本身就是最終目的,而非都市更新過程的一個環節。這種缺乏通盤考量與未來想像的決策模式,不僅顯得短視與草率,更像一記警鐘,暴露出部分地方政府在處理複雜文化資產議題時,思維上的僵化與蒼白。
民間的逆襲:「再生委員會」揭竿而起
當官方選擇放棄,民間的力量卻悄然集結,試圖為這座垂危的建築名作尋找一線生機。一個名為「舊香川縣立體育館再生委員會」的組織應運而生,成為這場保存運動的核心。他們直接挑戰縣府以設施老化和耐震性不足為由的拆除論述,並提出一套完整的民間主導保存再生方案。此方案的核心精神在於,不再被動等待政府的財政撥款,而是轉向利用民間的資金與經營效率,證明這座建築不僅能被拯救,更能華麗轉身,成為帶動地方發展的新引擎,展現了公民社會在文化治理上的積極性與創造力。
財務的擘劃:民間版再生藍圖
再生委員會的提案相當具體且務實。在財務與所有權方面,他們主張由民間籌集全部所需資金,負責進行必要的耐震修復與保存工作,並將體育館轉型為具備永續經營能力的宿泊設施。為此,他們提議向香川縣府購入建物所在的土地,並以無償或極低價格讓渡的方式取得建物所有權。在最關鍵的修復成本上,委員會評估,若採用創新的工法,現今的耐震補強費用可大幅壓縮至9億至6億日圓之間,約為2014年官方估價18億日圓的一半至三分之一,這使得整個計畫的財務可行性顯著提升。
書齋旅店:知識經濟的創意導入
在轉型活用的軟體規劃上,「書齋旅店」(Book Lounge Hotel)是目前最被看好的方案。此構想計畫將體育館巨大的內部空間,改造為結合住宿機能與大規模閱讀休憩區的複合設施,預計每年可創造約1億日圓的營業利潤。整個計畫的初期投資額估算在30至60億日圓之間,且委員會透露,主要出資者已初步到位,資金並非空談。此一商業模式不僅為老建築找到新生命,更瞄準了深度文化旅遊的市場缺口,將建築遺產從單純的維護成本,轉化為能夠創造現金流的優質資產,深具前瞻性。
經濟的漣漪:串聯藝術之島的門戶
再生方案的價值,不僅在於保存建物本身,更在於其對周邊地域的經濟貢獻。委員會估算,活化後的體育館每年將為地方帶來3至7億日圓的經濟連鎖反應。高松市作為前往國際知名的藝術聖地「直島」的海上門戶,地理位置優越,一座由建築大師設計、充滿知性氛圍的特色旅店,無疑能吸引包括大量國際觀光客在內的客群。這將有效串連起香川的文化觀光資源,使體育館不再是孤立的景點,而是融入瀨戶內海藝術旅遊網絡的關鍵節點,為整個區域的觀光產業注入活水。
民意的向背:七成民眾反對即刻拆除
這場保存運動並非僅是少數專家的疾呼,而是擁有堅實的民意基礎。再生委員會針對500位香川縣民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高達37%的受訪者認為「縣府應積極協助民間業者」,另有36%表示「縣府應暫緩拆除程序,與民間展開協商」,合計超過七成的民眾對立即拆除持保留或反對態度。這清晰地說明,縣府的決策與民意存在巨大落差。更有消息指出,香川縣廳內部也非鐵板一塊,不少公務員對於如此草率地毀棄重要的文化資產,同樣抱持著深刻的疑慮與不安,顯示反對的聲浪遍及體制內外。
跨海的聲援:來自專業領域的期盼
運動的聲量,因丹下家族與國際學界的發聲而更具份量。丹下健三之子、同為知名建築師的丹下憲孝便懇切表示,父親在此作品中傾注了對香川風土的關懷及結構創新的熱情,是他心中無可替代的建築,它體現了建築如何超越功能,成為承載時代與地域記憶的存在。松隈洋教授則認為,此次由民間力量主導的保存嘗試,極具開創性,有望為日本其他地方政府難以負荷的近代建築,開闢一條解套之路。他提醒香川縣,切莫毀棄這座建築,進而傷害自己作為「建築文化縣」的驕傲,並期盼縣府能做出睿智的決斷。
最後的堅持:僵局中的奮力一搏
儘管民間提出了完整的再生計畫,將縣有財產轉化為能帶動地方活化的資產,且丹下健三的代代木競技場正朝向世界遺產登錄邁進,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的建築與設計總策展人馬蒂諾·史蒂利(Martino Stierli)亦公開表示此體育館理應獲得同等評價與保護,香川縣府卻似乎充耳不聞,堅持在2027年度前完成解體。再生委員會委員長長田慶太對此深感失望,他痛陳在兩萬人網路連署與七成民意支持下,縣府竟不看資料便逕行公告,缺乏誠意。但他強調,團隊將在審慎評估後,繼續探索與競標程序相關的一切可能性,奮戰到最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