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建築師:萊昂·斯泰嫩 Léon Stynen
萊昂·斯泰嫩(Léon Stynen,1899年7月15日-1990年5月13日)
簡介
萊昂·斯泰嫩(Léon Stynen)是比利時安特衛普出身的建築師、都市規劃師與設計師,被譽為二十世紀比利時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其作品橫跨1920年代至1970年代,風格涵蓋美術學院派、裝飾藝術、現代主義及精緻野獸派(refined Brutalism)。他不僅在設計實務上有卓越成就,亦曾於1963年成為比利時建築師協會首任主席,對當地建築教育與專業制度有深遠影響。代表作包括諾克(Knokke)戰爭紀念碑、BP大樓、哈勒貝克的聖麗塔教堂(Sint-Rita Kerk)、以及與亨利·范·德·費爾德(Henry van de Velde)、維克多·布爾喬亞(Victor Bourgeois)共同設計的1939年紐約世界博覽會比利時館。
早年與教育
斯泰嫩的父親尚-巴蒂斯特·斯泰嫩(Jean-Baptiste Stynen)是雕塑家與設計師,這使他自幼即接觸藝術與工藝。1921年,他自安特衛普國立高等藝術學院(National Higher Institute)畢業,同年便贏得諾克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設計比賽。該紀念碑與雕塑家紀堯姆·迪蒙(Guillaume Dumont)合作完成,於1922年揭幕,象徵四名士兵依靠中央柱體而立,紀念當地戰亡軍人。這件早期作品結合古典紀念性與雕塑語彙,為其日後設計生涯奠定基礎。
建築實踐與風格演變
1920年代,斯泰嫩活躍於公共娛樂設施設計,曾打造四座比利時賭場,包括首座諾克賭場(Knokke Casino),風格受柯比意(Le Corbusier)現代主義理念影響,但仍保留美術學院派與裝飾藝術的細節處理。1930年代,他的現代主義風格逐漸純化,並在比利時建築界取得崇高地位。1939年,他與范·德·費爾德及布爾喬亞共同設計紐約世界博覽會比利時館,該館採前衛的現代主義語彙,本預計展後拆除運回比利時,但因1940年德軍入侵而留在美國,最終捐贈予維吉尼亞聯合大學(Virginia Union University)。
技術創新與代表作品
斯泰嫩不斷嘗試新技術,1963年在安特衛普BP大樓的設計中,採用由屋頂鋼梁懸掛鋼纜支撐外牆與樓層的懸臂立面系統,展現結構創意與現代美感。1968年,他與保羅·德·梅耶(Paul De Meyer)合作設計哈勒貝克的聖麗塔教堂,其外觀呈金字塔造型,內部則是一個開放空間,由天窗引入自然光,被視為比利時野獸派建築的重要案例。此外,他還設計了梅赫倫大道日晷、布魯塞爾財政大樓、Kessel-Lo的國王阿爾貝建築及小學等地標。
教育與專業影響
除設計實務外,斯泰嫩對比利時建築教育亦有重大貢獻。1963年,他成為比利時建築師協會首任主席,推動專業資格制度與建築倫理規範,影響後世建築師養成。他在風格與技術上的探索,使其作品既保有現代主義的理性秩序,又具地方文化的適應性。
晚年與評價
斯泰嫩一直創作至1970年代,留下眾多公共與私人物業,今日仍在法蘭德斯與比利時各地可見。他在比利時現代建築史上佔有關鍵位置,被視為將現代主義與地方特色結合的先驅。楊恩達認為,斯泰嫩的價值在於他並未拘泥於單一風格,而是勇於實驗與跨界,從紀念性公共雕塑到結構創新辦公樓,皆能展現藝術性與功能性的平衡。這種跨時代的建築觀,讓他的作品在當代依舊具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