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築師:雷蒙德·亞伯拉罕 Raimund Abraham
雷蒙德·亞伯拉罕(Raimund Abraham,1933 年7 月23 日-2010年3月4日)
簡介
雷蒙德·亞伯拉罕是奧地利裔美國建築師,以其詩意般的形式與空間想像聞名國際。他的建築作品橫跨歐洲與美國,從奧地利的住宅與公共建築,到紐約的藝文機構與柏林的城市更新計畫,都展現對「衝突與共存」的深刻思考。除了實踐,亞伯拉罕以大尺寸手繪圖紙揭示建築的原型與詩性,並長期執教於Cooper Union、RISD等名校,培育無數建築才俊。
早年教育與移居美國
亞伯拉罕1933 年生於奧地利東蒂洛爾的林茲,1952 年至1958 年間於格拉茨工藝大學(Graz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研讀建築。1959 年他在維也納創辦工作室,透過建築、拼貼、繪畫探索建築的本質。1964 年他移居紐約後,致力於將維也納的形式詩學融入紐約都會,並出版首部著作《元素建築》(Elementare Architektur,1965),探討建築與使用者需求的關係。
建築風格與代表作品
亞伯拉罕結合雕塑與建築的傳統,追求在「人性需求」與「詩意空間」之間的創作張力。
-
House Dellacher(1963–67,奧地利上奧爾巴特):白色量體懸挑於山坡,巧妙回應地形;
-
Anthology Film Archives(1980–89,紐約二大道):將舊法院改造為實驗電影機構,並發行《Untitled》項目集;
-
Austrian Cultural Forum New York(1993–02,紐約52街):於僅25 英呎寬的狹窄基地,打造層層退臺的文化交流空間;
-
IBABERLIN(1985–88,柏林弗里德里希大街):混合住宅與商業,向戰後與分裂城市記憶致敬;
-
Musikerhaus(1999–2013,德國霍姆布羅依希):廢棄導彈基地轉型音樂家住宅與展演中心,由女兒完工。
他亦以大膽概念性競圖著稱,如Seven Gates to Eden(1976威尼斯雙年展)、City of Twofold Vision Cannaregio West(1978–80威尼斯)等手稿作品,至今仍在藝廊與博物館展出。
教育與理論貢獻
移居美國後,亞伯拉罕曾任教於:
-
羅德島設計學院(RISD)
-
庫柏聯合學院(Cooper Union)(31 年教授)
-
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
並客座哈佛GSD、耶魯、倫敦建築協會、SCI‑Arc等名校。他主張「繪圖即建築」,認為手稿是建築觀念的具體化;而教學中,他樂於拋出設計難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與創新。
遺產與影響
亞伯拉罕以其「繪圖詩學」與「城市敘事」影響幾代建築師。他的建築作品兼具「歷史關懷」與「未來想像」,呼應地景與都市裂縫,成為都會再生的典範。其手繪作品被譽為「紙上的建築詩篇」,收藏於MoMA、Centre Pompidou、Moderna Museet等機構。亞伯拉罕於2010 年辭世後,仍透過書籍、展覽與學生延續其對建築形式與詩意空間的永恆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