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建築師:赫爾曼·赫茲伯格 Herman Hertzberger
赫爾曼·赫茲伯格(Herman Hertzberger,1932年7月6日-)
簡介
赫爾曼·赫茲伯格是荷蘭建築師與理論家,被視為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建築思潮的重要推手之一。他的作品與著作強調「以人為本」的空間生成、重視使用者之間的互動與社群關係;2012年,他以其豐碩的建築與理論貢獻,獲頒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IBA)頒發的皇家金獎(Royal Gold Medal)。
早年背景與教育
赫茲伯格出生於阿姆斯特丹醫師之家,是家中長子,與小提琴家姊姊和兄長一起成長。1958年自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建築系畢業後,旋即成立個人工作室。1959–1963年間,他與阿爾多·范艾克(Aldo van Eyck)、雅普·巴凱瑪(Jaap Bakema)等人共同擔任《Forum》雜誌編輯,倡議對抗冷漠的功能主義;1969年起,他擔任阿姆斯特丹建築學院講師,1970–1999年更擔任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建築系教授,並多次受邀至歐、美、加大學演講與授課。
「另一種思考」與結構主義理念
1959年《Forum》新編輯團隊發表〈另一種思考的故事〉,正式宣示反對戰後冷酷機能主義,主張:
-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築不只是容納功能,更要創造人們相遇、交談、共享的場域。
-
多樣化與可變性:空間配置以可自由分割、靈活使用的小單位為基礎,讓使用者依需求自行組合。
這套思維後被統稱為「建築結構主義」,赫茲伯格將其理念貫徹在各階段設計中。
代表作品:Centraal Beheer 與 Diagoon 住宅
-
Centraal Beheer 總管理大樓(1967–1972,1977–1979完工,阿珀爾多倫)
赫茲伯格最具標誌性的作品,採用「從小到大、由內而外」的結構:-
模組化單元:以可獨立運作的小辦公室與會客空間,水平與垂直彼此貫通。
-
中央大廳(綽號「猴山」)既是交通核心,也是社交交流的公共場域。
-
室內自由而非傳統格子間,提供非正式、人性化的工作環境。
雖然2012年總管理部門遷出、建築一度荒廢,但其「多功能再生」的潛力正如設計初衷,多方規劃再利用方案。
-
-
Diagoon 實驗住宅(1971,代爾夫特)
由實驗住宅基金會資助的「實驗性住房」計畫:-
每戶模組皆可獨立擴展、組合,歡迎住戶自行改裝、延伸。
-
強調鄰里之間的視線交互與公共動線,營造開放社群氛圍。
-
後期發展與國際影響
進入八、九○年代後,赫茲伯格陸續完成多座學校、劇院等公共建築,並接獲德國、義大利等海外委託案。2005年,他的事務所贏得羅馬市郊新校舍競圖。除設計外,他以《空間的社會屬性》等多本著作,持續影響下一代建築師。2012年獲得RIBA皇家金獎時,他謙虛地表示:「我的建築或許不那麼耀眼,但若能讓人感受到空間中的社會溫度,就已足夠。」
評價與延伸
赫茲伯格常被批評過於專注內部機能,忽略外部立面表情;但支持者則認為,他的核心在於「建築如何服務人」,而非雕琢單純的外觀美學。他筆下的結構主義,提醒我們:真正持久的建築,不只是形體,更是能隨時間與使用者共同成長、變化的生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