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近十年,丹麥建築巨擘BIG的洛杉磯首秀終獲准!670 Mesquit計畫將以垂直村落之姿,為藝術區注入辦公、住宅與文化的活水
九年磨一劍,BIG洛城首秀終登場
自2016年12月丹麥建築巨擘BIG(Bjarke Ingels Group)首度揭示其在洛杉磯藝術區的宏圖偉略以來,這紙名為670 Mesquit的開發案,便成為全球建築界引頸期盼的焦點。將近九年的光陰流轉,在無數次的溝通與設計迭代後,此案終於在2025年7月,獲得洛杉磯市議會的最終批准,為BIG在天使之城的首秀,揭開決定性的序幕。此計畫坐落於一片充滿工業遺跡與當代藝術氣息交織的土地上,將分階段打造一座總面積廣達24萬2千平方公尺的複合式建築群。
河畔座標,縫合都市的歷史傷痕
670 Mesquit計畫的選址極具戰略意義,盤踞在洛杉磯河(Los Angeles River)沿岸的關鍵節點,北臨第一街,南接紫羅蘭街,西側則緊鄰規劃中的阿拉米達街,恰好成為銜接藝術區與河岸的樞紐。此區過去是工業與鐵路的天下,隨著產業轉型,留下大片待活化的空間,而那條被水泥渠道禁錮的洛杉磯河,長久以來是城市的背面,一道難以跨越的邊界。BIG的介入,顯然懷抱著縫合都市紋理的雄心。透過建築的量體與開放空間的規劃,企圖將人們的視線與腳步重新導向河畔,讓這條被遺忘的水岸,轉身成為居民與訪客得以親近、享受的都市新門戶。
工業靈魂的當代轉譯
建築師言明,設計的DNA,一部分繼承自藝術區周遭那些見證了洛杉磯工業時代輝煌的舊倉庫。這些老建築從不矯揉造作,它們的魅力在於那種因應成本效益而生的結構誠實性、巨大開闊的內部尺度,以及由此賦予使用者的極大彈性。BIG將這種「倉庫閣樓的自由精神」視為瑰寶,轉化為670 Mesquit的核心概念。他們採用大型的結構模組作為建築的基本單位,如同樂高積木一般,得以根據辦公、住宅或商業等不同機能需求,進行靈活的內部切割與配置,既呼應了藝術區自由奔放的創作氛圍,也為未來的空間使用預留了無限可能。
致敬加州現代主義的傳奇
設計的另一條血脈,則回溯至20世紀中葉深具影響力的「案例研究住宅」(Case Study Houses)計畫。該計畫由《藝術與建築》雜誌發起,邀請了理查·諾伊特拉(Richard Neutra)、查爾斯與雷·伊姆斯夫婦(Charles and Ray Eames)等一眾大師,旨在為戰後美國家庭設計造價低廉且易於建造的現代住宅。BIG汲取其精神,特別是那種預製化、系統化的建造邏輯與對生活方式的細膩洞察,將其從獨棟住宅的尺度,放大至高層集合住宅的宏大敘事之中。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使得670 Mesquit的住宅單元,既擁有倉庫的開放性,也兼具了案例研究住宅那份對個人化生活的尊重與追求。
垂直村落的多元機能
此計畫的內涵,遠遠超過單純的辦公大樓或住宅社區,更像一處功能齊備的「垂直村落」。根據最新核准的方案,內部將涵蓋約6萬2千8百平方公尺的辦公空間,以及約895個住宅單位,其中特別規劃了144戶低於市價的住宅,直接回應了洛杉磯嚴峻的居住正義課題。除此之外,一座擁有271間客房的旅館、一所學校、多元的零售與餐飲空間、健身房、藝廊,乃至於一間生鮮超市或農夫市集,都被悉心納入此一龐大佈局之中。這種高度複合的機能配置,旨在創造一個自給自足的微型生態系,減少居民對外部交通的依賴,促成一個充滿活力的社區。
空中綠脈,還地於民的城市願景
公共空間的營造,是本案畫龍點睛的一筆。BIG與知名的景觀設計事務所Studio MLA聯手,提出了一項大膽的構想:在基地內既有的鐵道線上方,構築一座全新的空中公園,它將如同一條綠色的橋樑,弭平河流與藝術區之間的隔閡,同時提供舉辦社區活動的絕佳場域。連同建築的屋頂花園與地面層的公共廣場,這些由Studio MLA操刀的綠色空間,將為這片高密度的開發區帶來喘息的機會。創辦人比亞克·英格斯(Bjarke Ingels)的願景清晰可見,就是協助將洛杉磯河岸徹底改造為嶄新的都市地景,一片真正屬於市民,能夠共享、遊憩的公共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