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建築師:哈桑·法瑟 Hassan Fathy
哈桑·法瑟(Hassan Fathy,1900–1989) 簡介 哈桑·法瑟,埃及建築大師,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適地技術先驅之一。他以重振泥磚建築與傳統風土技法、摒棄西式水泥鋼筋結構聞名,主張「為窮人而建築」(Architecture for the Poor),強調材料在地取材、技術在地化。1980年榮獲阿迦汗主席獎。 教育與早期生涯 出生與成長 :1900年3月23日生於亞歷山卓,家族來自上埃及。 求學經歷 :1926年畢業於開羅大學(前身富阿德大學)建築系;1930年起任教於開羅藝術學院。 田野考察 :1930–40年代遍訪尼羅河谷與努比亞村落,深入研究拱頂、天井、風塔等傳統涼爽技法。 代表作與設計理念 1. 新古爾納村(New Gourna,1945–1948) 背景 :古爾納村因考古開發需搬遷,法瑟受政府委託規劃新村。 經濟適用 :禁用鋼筋水泥,改以日曬泥磚與穹廊結構;引入在地工匠糅磚技術,降低成本。 社會參與 :設宴座談、訪談全村家庭,並嘗試結合人類學家協助規劃,惟居民因生計所繫,多拒遷。 氣候美學 :採用努比亞圓拱屋頂+天井院落;外牆泥磚隔熱、內庭採光通風;運用「土格柵」(Mud Lattice)營造半私密屏風。 結果與反思 :《窮人建築學》(Architecture for the Poor)自評實驗失敗,因官僚拖延、居民抗拒與建材維護問題;然而新村建築迄今保存率約六成,獲2010年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關注。 2. 達爾·伊斯蘭中心(Darb al-Islam,紐墨西哥,1981) 方案特色 :依伊斯蘭禮拜坊形式,以夯土與泥磚築砌圓頂/拱門;引入風塔與方井風井被動通風;彩釉磚與白灰拱頂互映,呈現沙漠清晨微光。 文化連結 :在美國重現埃及與北非古代村落風景,兼具宗教、教育與社區功能。 3. 學校與公共建築 全埃及中小學建築(1953–1963) :受教育部聘為校舍總監,為數百所學校提出適地方案:深挑檐陽台、土磚教室、中央天井。 其他國際計畫 :1957年赴希臘參與城市學「未來之城」規劃;後擔任伊拉克、巴基斯坦大型社區規劃顧問;1976年出席聯合國「人居」大會。 設計原則與遺產 適地材料 :返用泥磚與石灰基礎,強化建築與在地環境共生。 被動涼爽 :拱頂、天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