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構竹林鐵新銳展,台灣竹構設計新場域 New Field of Taiwanese Bamboo Architecture
2022構竹林鐵新銳展,台灣竹構設計新場域
昔日,竹子和台灣先民的生活密切不分,生活器物、建築、竹筏⋯⋯,曾幾何時,竹子幾乎從現代生活消失⋯⋯,看著滿山遍野荒廢的竹林,台灣有何機會在竹木建築的想望之中?在臺灣竹產業屬於相對傳統的產業,從事者多為年紀稍長的工藝人士,相關的工藝和技術,在過去現代化的進展進程中,已流失不少,竹子領域存在一個傳承與永續發展的迫切危機。
構築於林鐵之中 探尋竹子的蹤跡
也因此2021年林務局開始支持臺灣竹會辦理竹構造人才培育計畫,驚喜地得到很多專業者的響應和熱情參與,策展人陳冠帆結構技師帶領去年六位建築設計師的創作展現在阿里山林業藝術園區與竹崎車站,得到許多民眾的驚艷與關注,可以看到竹建築在台灣人內心的情感與對永續資源利用的寄望。臺灣竹會理事長甘銘源表示,在重建竹產業的同時,我們要練兵,選擇手作程度高的原竹讓設計者練練手感,讓有心的專業者熟悉竹子,打好工業化的基礎。竹子仍要走進現代建築,不是鄉土建築的附庸;竹子做為建材,長遠目標要工業化,曾經輝煌、但已式微的竹產業也待產官學界共同努力才能重新建立。原竹桀驁不馴的個性恰也要讓年輕的建築設計師磨練,讓設計者有邊界感、接地氣,來日運用起竹集成材方能恰如其分,扎實的工藝文化才是產業發展的靈魂。而2022年第二屆構築林鐵新銳展,臺灣竹會同樣找來結構技師陳冠帆擔任策展人,延伸第一屆想探索竹子採用新結構手法的可能(New Dimension),2022年依然朝向此目標,但是將焦點放在重新看待竹構中的接頭,並計畫讓竹構與林鐵場域的特性更加結合,以帶來全新的空間體驗(New Field)。第一屆展覽場地在嘉義製材所與竹崎車站,今年則移到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的車站,策展人陳冠帆表示,這7組新銳建築設計師將會發掘阿里山林鐵環繞著嘉義城市與山林的特色,同時基地以嘉義林鐵環繞城市山林,希望打造出與當地文化、紋理相呼應之地景構造物。延續第一屆構竹林鐵之目標,希望能藉由新的竹構造物進而帶動林業鐵路周邊之活化可能,藉此拉開“新”竹構的序幕,亦作為竹構城市的藍圖。
如果山不能來,不如我們往山裡走去
這次設計的場域拉到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車站,從海拔127公尺的竹崎車站,一路爬升至1534公尺的十字路車站,這些車站平日一天行駛一班次,錯過班次想要再上山就得自行開車繞遠路;此外,建築設計者與竹工藝職人在現場施作時也常常遇到早上大晴天、下午兩點即起霧,或者山區下雨不能施作的各種突發狀況,更別說下午四點就得趁天色還未暗時收工坐著森林鐵路下山回家。時間掌控的難度、面對氣候的陰晴不定,是本屆設計者與施工團隊遇到的最大挑戰。林務局林華慶局長表示,這次的竹構實體展對參展的建築師、設計者來說並不容易,一方面要面對環境與竹子的狀況百出,一方面又要思考從設計落實到施工的各種環節,各組參展人都必須要花費極大的心力去克服,這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幸有臺灣竹會甘銘源建築師與李綠枝建築師在過去十年來在竹構築的努力,並且連續兩年透由策展人陳冠帆的領軍策劃。林務局也期待透過建築設計人的努力,有機會建立傳統竹工藝和構築技術的傳承機制並追求創新;一方面向傳統學習、承傳過去既有的知識與技藝,另一方面追求符合當代精神、人力結構和生產模式的創新作法,雙管齊下,繼往開來,創造當前竹領域突破的關鍵契機。
竹構宣言,為台灣帶來美麗的力量
「7 組建築團隊 × 7 個全新結構方案 = 新的接合設計」,7 組設計師重新看待「接頭」,探索竹材的再利用與創生,採用新結構的手法,2022構竹林鐵新銳展可說是一次強而有力的「竹構宣言」。策展人陳冠帆在開展記者會上表示,竹子是這樣具有強度、柔軟且充滿韌性的一種建築素材,我們希望帶出竹結構這樣動人的力量,期待竹子再一次在臺灣發生不一樣的事情。藉由構築林鐵第一屆與第二屆建築新銳們的努力,這樣的一群人,正努力做出屬於臺灣自己的自在和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