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圖不再只是地理課本上的疆界線,教育家曾成德正帶領一場無聲的認知革命,為台灣的未來世代裝備最重要的世界觀
寰宇為舟:富勒的地球太空船願景
長期以來,麥卡托投影(Mercator projection)以扭曲的陸塊面積形塑了數個世代的世界觀,其視覺上的不實,更潛移默化地鞏固了地緣政治的偏見。美國發明家暨哲學家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洞悉此弊病,耗費數十年光陰,最終在1954年與日裔美籍藝術家暨建築師喬二・貞夫(Shoji Sadao)協力完成戴美克森氏地圖投影(Dymaxion Map)。這張地圖將地球表面投影至一個可展開的二十面體上,巧妙地將必然的變形量分散至海洋,使得所有陸塊能以近乎真實的比例與形狀,呈現為一片相連的「世界島」。富勒的意圖遠超乎製圖學的精確,他稱自己為「綜合預期設計科學家」(comprehensive anticipatory design scientist),視此圖為一種哲學工具,旨在破除「非你即我」的孤立主義思維,推廣「地球太空船」(Spaceship Earth)的整體系統觀念,促使人類意識到我們共享一個脆弱且相依的行星家園 。
紙上壯遊:重繪人情溫度的文化地圖
若說富勒的地圖是對世界進行冷靜的幾何解構,那麼波蘭插畫家夫妻檔亞歷珊卓・米歇林斯卡(Aleksandra Mizielińska)與丹尼爾・米歇林斯基(Daniel Mizieliński)的作品《地圖》(Maps),便是一場溫暖的人文重構 。這本地圖集被譽為一場「視覺的饗宴」(visual feast),它刻意淡化僵硬的政治疆界,轉而以細膩復古且帶有童趣的筆觸,鉅細靡遺地描繪各地的代表性人物、珍奇動植物、特色美食、傳統服飾乃至文化節慶 。從奧地利的薩赫蛋糕(Sachertorte)到祕魯的的的喀喀湖(Lago Titicaca),每一頁都像是一幅濃縮的風土畫,讓讀者感知到一個國家的靈魂並非由其邊界定義,而是由人民的生活與文化積澱而成。此書的成功,標誌著地圖功能的轉向,從宣示主權的政治工具,轉化為促進文化理解與同理心的媒介,它用美學的力量,達成一種更為深刻的全球連結,可謂是柔性的文化外交。
跨域擘劃:構築台灣美感社會的建築師
從全球視角轉向在地實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客座教授曾成德的學思歷程,恰如一位社會的建築師,為台灣的未來繪製著一張無形的發展藍圖。他擁有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的碩士學位,其學術與實踐軌跡展現了罕見的跨領域整合能力,從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到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不斷將設計思維擴展至更宏大的社會系統建構 。2014年,他帶領交大團隊以融合永續科技與在地美學的「蘭花屋」(Orchid House)奪得歐洲盃太陽能綠建築大賽(Solar Decathlon Europe)多項大獎,便是此理念的具體實踐 。他因對建築與文化的卓越貢獻,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這份榮耀肯定了他在專業領域的深耕。
無形藍圖:以教育為基樁的社會設計
曾成德的影響力並未停留在實體建築的營造,而是進一步昇華為對整個社會美學素養的系統性工程。他擔任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總計畫主持人,將數十年積累的跨域整合經驗,投入到形塑下一代國民的美感基因之中 。這個計畫的核心,是將設計思考從專業學科解放出來,滲透到基礎教育的各個層面,培養學子解決問題、欣賞生活以及關懷環境的能力。這不啻為一種「社會建築學」的實踐:如果說「蘭花屋」是一個展示永續理念的實體原型,那麼美感教育計畫就是一個意圖將永續、整合與人文精神植入台灣社會作業系統的宏大藍圖。他所繪製的,是一張關乎國民心靈品質與文化軟實力的未來地圖,其結構之深遠,遠勝任何有形的建設工程。
聲景測繪:聆聽島嶼的時光年輪
在視覺之外,是否存在另一種描繪地方真實的方式?藝術家吳燦政的《台灣聲音地圖計畫》(Taiwan Sound Map Project)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自2011年起,他展開一場長達十年的聲音長征,足跡遍布台灣的工業區、山林、都會公園與古老廟宇,累積了超過一萬筆的聲音資料 。吳燦政的意圖,是挖掘那些在視覺強勢文化中被忽略或遺忘的聲音,藉此提供另一種閱讀地方風景的途徑 。他經常採取「邊走邊錄」的隨機方式,捕捉特定時空下的環境底噪與偶發聲響,因為他認為,一個地方真正的性格,往往隱藏在這些看似平凡的背景聲之中 。此計畫不僅彌補了台灣在聲音資料庫建置上的匱乏,更是一場對「聆聽」本身的深度反思。
時間考古:作為記憶載體的聲音地圖
吳燦政的創作,本質上是一種「時間的考古學」。傳統地圖記錄的是穩固、可見的地理實體,而聲音地圖捕捉的卻是流動、短暫的事件。工廠的機械運轉聲、市場的嘈雜人語、甚至是一位長者獨特的口音,都被轉化為可供後人聆聽的歷史切片 。在展覽中,他堅持讓觀眾戴上耳機,目的就是要觀者專注於背景聲,去「懷疑自己聽到的事情」,因為這些聲音承載著豐富的環境訊息與未曾言明的敘事 。這張地圖描繪的不是空間的廣袤,而是時間的縱深。它是一張反向測繪的「反地圖」(counter-map),珍視無形勝於有形,關注日常勝於紀念碑,記錄著台灣社會在時間長河中微小而持續的變遷,成為島嶼最私密也最真誠的集體記憶檔案。
美感啟蒙:從地圖到童話的教育實踐
這股重繪世界的新思潮,正悄然滲入教育的根基。由曾成德擔任總主持人的美感教育計畫所催生的刊物《安妮新聞》(Anne Times),便是一個絕佳例證。在一期以「童話、傳說與它們的產地」為題的內容中,編輯團隊巧妙地運用了巴克敏斯特・富勒的戴美克森氏地圖為視覺主軸 。這張沒有上下左右之分、陸塊相連的地圖,完美呼應了童話故事跨越國界、模糊疆界的特質。它引導年輕讀者理解,故事的發生地「在某個地方」,但精神卻是普世的,讓孩子們得以想像自己化身虛構角色,漫遊於不同的文化肌理之中。這種作法,正是將富勒的宏觀宇宙觀與米歇林斯基夫婦的文化敘事視角,轉化為可觸及的教育素材,培養下一代跳脫單一視角、擁抱多元世界的思維能力,為台灣的美感教育注入了前瞻性的活水。
座標新生:建構台灣的當代敘事
綜觀而論,從富勒的幾何革命、米歇林斯基夫婦的文化描繪,到曾成德的社會建構與吳燦政的聲音測繪,這些新製圖學的實踐者們,共同揭示了一種典範轉移。我們正告別那個由單一權威視角所定義的平面世界,步入一個多層次、多感官、以人為本的認知維度。富勒的地圖教導我們用系統性的眼光看待全球的相互連結;《地圖》集讓我們明白,文化與記憶才是定義家園的真正邊界;曾成德的藍圖證明了美好的未來需要被細心設計,從課程到城市;而吳燦政的聲景則提醒我們,一個地方最深刻的真實,往往需要靜心聆聽。對當下的台灣而言,積極擁抱這些新的感知方法論,正是建構一個更具韌性、更富底蘊的現代認同之關鍵所在,一個既能放眼全球,亦能深掘在地,並敏銳地調校自身獨特文化頻率的島嶼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