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萬博的巨木遺產,為何不留在夢洲?坂茂操刀,讓世界最大木造建築在能登半島災區重生
兩個世界的交會:慶典與災區的木材連結
大阪灣的人工島「夢洲」(Yumeshima),為2025年大阪・關西萬國博覽會打造輝煌願景。核心標誌「大屋根リング」(Grand Roof Ring),是世界最大的木造迴廊,迎接了全球喝采。然而,三百公里外的能登半島,卻是截然不同的現實。
2024年元旦的強震重創石川縣珠洲市,家園盡毀,居民亟需安身立命之所。一個是未來的慶典,一個是殘酷的當下。這兩個極端場景,將因建築大師坂茂的介入而交會。萬博閉幕後,這座巨大木環的部分結構,將被運往災區,轉化為守護生命的復興公營住宅樑柱。
藤本壯介的宏大手筆:多元一體的空中迴廊
操刀萬博會場的設計總監,是日本中生代建築名家藤本壯介。面對萬國博覽會(World Expo)必然的多元性,他構思了「大屋根リング」作為核心的 unifying element。其理念「多元でありながら、ひとつ」(多元一體),企圖用一個巨型環狀結構,溫柔地串起各國展館,形成共存的和諧畫面。此環不僅是視覺焦點,更是寬約30公尺、高達20公尺的空中步道(Skywalk),為訪客抵禦日曬雨淋。人們漫步其上,俯瞰會場,體驗木質的溫潤包圍,呼應了萬博會「為我們的生活設計未來社會」的核心精神。
傳統榫卯的現代轉譯:撼動世界的結構工法
周長兩公里的巨環,總木材用量約27,000立方公尺,已獲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全球最大木造建築。為實現此等宏大尺度,團隊回溯日本傳統神社佛閣的「貫接合」(kan-setsu-go)榫卯智慧。此工法不賴釘黏,僅靠樑(貫)穿過柱孔並以楔子固定,賦予結構柔韌性。然而,傳統工法難擋強震,楔子可能鬆脫。為此,團隊在接合部內嵌鋼板並用螺栓鎖固,形成木金複合結構,抗搖晃能力增至五倍,並維持了純粹的木造美感。施工則採「單元化」工法,地面預組再高空吊裝,確保了效率與安全。
國產材的辯證:理想背後的工業現實
萬博協會宣稱木材七成為日本國產杉木(Sugi)與檜木(Hinoki),餘為歐洲赤松(オウシュウアカマツ)。此說法旨在彰顯日本林業實力。然而,深入追查發現,「國產」的定義存在辯證。構成主體的集成材(Glulam)與直交集成板(CLT),多由岡山縣製造商「銘建工業」生產。該公司原料有相當比例仰賴進口歐洲赤松。因此,「國產材七成」恐非指原木產地,而是「國內加工」的成品。這反映了面對萬博的巨量、短工期與品質均一要求,高性能的工程木材(engineered wood)是唯一解方。此建築的美學雖喚起傳統溫情,根基卻是高度工業化、全球化的供應鏈。
破碎的家園:珠洲市暴露的結構脆弱性
2024年元旦的能登半島地震,對珠洲市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統計數字冰冷地勾勒出破碎的現實:全市約5,600戶家庭中,高達1,700餘戶「全壞」,「半壞」以上更達3,700餘戶,佔總數三分之二。這意味著多數居民失去居所,亟需至少700戶復興公營住宅。災損模式清晰指向一個結構性困境:受創最重的,幾乎全是依循傳統工法建造的老舊木造房屋;符合現代抗震法規的新式住宅則多半無恙。這場強震如同一場殘酷的壓力測試,無情地暴露了日本偏鄉地區在人口高齡化與基礎設施老化雙重挑戰下的深層脆弱性。
坂茂的人道實踐:厭惡浪費的建築哲學
在當代建築界,201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坂茂(Shigeru Ban),是極為特殊的存在。他不僅以創新結構聞名,更將職業生涯投入人道救援。從盧安達難民營到阪神大地震災區,他始終站在第一線。坂茂的建築哲學根植於社會責任,他認為建築師的專業知識,更應用於解決苦難者的迫切問題,而非僅為權貴服務。驅動他的,與其說是單純的同理心,不如說是對資源浪費的深惡痛絕與務實的專業精神。無論是廉價紙管或萬博巨木,在他眼中都是等待被賦予更高價值與尊嚴的材料。
災區的雙軌策略:從在地DLT到全球剩餘物
萬博木材計畫浮現前,坂茂早已在珠洲市實踐。他運用豐富經驗,建造了榮獲2025年日本優良設計大獎(Good Design Award)的「DLT木造假設住宅」。DLT(Dowel Laminated Timber,木釘層積材)是一種永續技術,僅靠木釘將木板層積為牆板,無需膠釘。
此案大量採用石川縣在地杉木,並設計為可「永久使用」的規格,徹底顛覆傳統臨時住宅使用兩年即廢棄的浪費模式。展現坂茂應對災後重建的雙軌策略:DLT住宅是「由下而上」的在地化路徑;萬博木材計畫則是「由上而下」的大手筆操作,坂茂精準攔截並轉化全球盛典的工業剩餘物。
巨木的第二生命:「原樣使用」的設計挑戰
根據協議,萬博閉幕後約1,500根(總計1,200立方公尺)的巨型木構件,將無償轉讓給珠洲市。這批42公分見方的柱子與42公分乘21公分的樑,將展開第二生命。
計畫的核心挑戰,在於坂茂提出的「原樣使用」(そのまま使う)原則。這些巨木不會被重新裁切,而是以原始的紀念碑般尺寸,直接作為住宅結構。材料本身成為設計的絕對起點,建築師必須從這套固定的「現成物」推導出合乎人體的空間。結果將是遠超常規的堅固框架,巨大的樑柱成為室內最顯著的元素,彷彿一個「活的檔案館」,讓災民生活在全球盛典的記憶之中。
遺產的新典範:從靜態紀念碑到分散式生命線
縱觀日本萬博歷史,「遺產」(Legacy)形態持續演進。1970年大阪萬博留下了岡本太郎的「太陽之塔」,成為固定的文化地標,是「紀念碑式」遺產。2005年愛知萬博轉向環境友善。而2025年的大阪・關西萬博,顯然將循環理念推向新高。木材轉往珠洲的計畫,標誌著「分散式遺產」(Distributed Legacy)的誕生。遺產不再是固定在原址等待朝聖的靜態物件,而是被主動拆解、運輸,植入有迫切需求的遠方。遺產的價值從「被觀賞的奇觀」轉化為「被使用的服務」。這不只是溫馨故事,更是為全球大型臨時活動,提供了一個可複製的、更具社會能動性與道德溫度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