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於日本飛驒山脈六百米地底的科學聖殿,超級神岡探測器繼任者「Hyper-K」,鹿島建設在堅硬的片麻岩鑿出世界最大級地下空洞,為探測微中子的巨眼構築安穩的家
在日本岐阜縣飛驒市神岡町的二十五山(Nijuugo Mountain)地下約六百米深處,一座前所未見的科學儀器正從堅硬的岩盤中誕生。這就是「Hyper-Kamiokande」(ハイパーカミオカンデ,簡稱Hyper-K)計畫,作為世界頂尖的次世代地下水契忍可夫(Water Cherenkov)探測器,承載著解答宇宙最根本問題的厚望。
此設施的核心是一個直徑六十八米、高七十一米的巨大圓柱形水槽,將容納二十六萬公噸的超純水,其有效觀測質量是前代超級神岡探測器(Super-Kamiokande)的近十倍。自二〇二〇年預算批准後,工程便如火如荼地展開,預計於二〇二七年開始運轉。選擇深埋地底,是為了利用厚實的岩層作為天然屏障,過濾掉地表無處不在的宇宙射線背景雜訊,從而捕捉到那些如幽靈般、極難與物質作用的微中子所留下的微弱信號。
諾貝爾桂冠的輝煌足跡
Hyper-Kamiokande的誕生並非橫空出世,而是奠基於神岡觀測站數十年來積累的輝煌科學遺產之上,這片土地曾孕育出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一九八七年,物理學家小柴昌俊(Masatoshi Koshiba)利用初代神岡探測器(Kamiokande),成功捕捉到來自大麥哲倫星雲超新星SN 1987A的十二個微中子,此舉不僅證實了恆星塌縮理論,更開創了微中子天文學的新領域,使其於二〇〇二年摘下桂冠。而後,身為小柴教授學生的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則運用規模更大的超級神岡探測器,於一九九八年發表了微中子振盪的確鑿證據,證明微中子具有質量,顛覆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此項重大發現為他贏得了二〇一五年的諾貝爾獎。這段師徒相傳的科學佳話,讓神岡成為物理學的聖地,而Hyper-K正是站在這兩位巨人的肩膀上,準備朝更深邃的未知邁進。
叩問宇宙失衡的創世之謎
宇宙為何由物質構成,而非數量相等的反物質?這是現代宇宙學最核心的謎團之一。Hyper-Kamiokande的首要科學目標,便是尋找解開此謎的關鍵線索:輕子領域的電荷—宇稱(Charge-Parity, CP)對稱性破壞。根據理論,宇宙大霹靂之初應產生等量的物質與反物質,但如今反物質卻銷聲匿跡。科學家推測,微中子與其反粒子(反微中子)在振盪行為上的微小差異,可能是造成這種不對稱的根源。為此,位於茨城縣東海村的日本質子加速器研究園區(J-PARC)將產生高強度的微中子束與反微中子束,朝二百九十五公里外的Hyper-K探測器發射。藉由精確比較兩者振盪模式的差異,科學家希望能測量出決定CP破壞程度的關鍵參數δ_{CP},從而為我們為何存在提供一種可能的解釋。
探尋物質終極宿命的漫長守候
我們周遭的一切,包括構成你我的質子,是否真正永恆不朽?大統一理論(Grand Unified Theories, GUT)預言,質子並非絕對穩定,而是會以極其緩慢的速率衰變。儘管從未被觀測到,但質子衰變是驗證大統一理論的關鍵預測,同時也是解釋宇宙物質主導地位的「薩哈羅夫三條件」之一,即重子數不守恆的體現。Hyper-K的巨大體積與極高靈敏度,使其成為尋找此罕見現象的理想場所。科學家將在龐大的超純水中,靜候質子衰變成更輕粒子的信號,例如衰變成一個正電子和一個中性π介子的$p^{+} \rightarrow e^{+} + π^{0}模式。Hyper-K預計能將質子壽命的探測下限推進至1 \times 10^{35}$年之上,比現有極限提高一個數量級。這是一場高風險、高回報的科學賭注,任何肯定的信號都將引發物理學的革命。
幽靈粒子的宇宙望遠鏡
除了主動接收來自加速器的粒子束,Hyper-Kamiokande本身也是一架性能無與倫比的被動式「微中子望遠鏡」,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掃描著整個天空。若銀河系內發生一次超新星爆發,其核心塌縮時釋放的巨量微中子將穿透星際塵埃,搶先數小時抵達地球。Hyper-K預計能從一次典型的銀河系超新星事件中捕捉到約六萬個微中子,遠超過SN 1987A的十二個,這將為科學家提供爆炸核心機制的超高解析度影像。此外,它還將搜尋來自宇宙誕生以來所有超新星爆發所累積的「超新星遺跡微中子」(Supernova Relic Neutrinos),如同宇宙考古學家,探究恆星形成與元素演化的歷史。同時,對太陽微中子的精確觀測,亦有助於深入理解太陽核心的核融合反應,使我們對這顆賦予生命的恆星有更透徹的認識。
橫跨日本的粒子束投射
要實現對CP對稱破壞的精確測量,一個強大且特性清晰的微中子源至關重要。這個重責大任由位於茨城縣東海村的日本質子加速器研究園區(J-PARC)承擔。為了配合Hyper-K的實驗需求,J-PARC正在進行重大升級,計畫將其主環加速器的質子束功率從目前的五十萬瓦(500 kW)提升至一百三十萬瓦(1.3 MW),這意味著產生的微中子數量將是現行T2K實驗的數倍之多。這些微中子束在產生後,將以近乎光速的速度,精準地朝向二百九十五公里外的神岡礦山發射。這個距離並非隨意選定,而是經過精密計算,恰好對應微中子在六百百萬電子伏特(600 MeV)能量下的「第一振盪極大值」位置,使得觀測到微中子從一種「味」轉變成另一種「味」的機率達到最高,從而最大化實驗的探測效率。
萬眼巨人的深邃凝視
Hyper-Kamiokande探測器的核心,仰賴兩項關鍵技術的完美配合:超純水與光電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s, PMTs)。當一個高能微中子與水中的原子核發生極其罕見的交互作用時,會產生帶電粒子,若此粒子在水中的速度超過光速(在水介質中的光速),便會發出一圈微弱的、被稱為「契忍可夫輻射」(Cherenkov radiation)的藍色光錐。為了捕捉這稍縱即逝的光芒,水槽內壁將安裝約兩萬支由日本光學大廠浜松ホトニクス(Hamamatsu Photonics)等公司研發的新型五十公分口徑高靈敏度光電倍增管。這些PMTs如同巨人的上萬隻眼睛,能將單個光子信號放大上百萬倍,轉換為可分析的電子信號。透過分析光環的形狀、亮度與到達時間,科學家便能精確重建事件的能量、方向與粒子種類,從而推斷出入射微中子的原始資訊。
鑿穿大地的營造史詩
在地下六百米深處開鑿出一個足以容納數十層樓高建築的空間,本身就是一項驚人的土木工程壯舉。Hyper-Kamiokande的主體空洞,包含一個直徑六十九米、高二十一米的穹頂,以及其下近七十三米高的圓柱體,總容積是世界最大級的人造地下洞穴之一。此項艱鉅任務的所在地神岡礦山,其地質主要由一種名為「飛驒片麻岩」(Hida Gneiss)的古老岩石構成,這種岩盤極其堅硬且穩定,是建造大型地下結構的理想地點。負責此項工程的日本營造業巨擘鹿島建設(Kajima Corporation)與協力廠商,採用了先進的「信息化設計施工」方法。他們在開挖過程中,持續監測岩盤的應力與位移數據,並將這些即時資訊反饋到設計模型中,動態調整支撐結構與開鑿方案,以確保這座地下科學聖殿的絕對安全與長久穩定。
頂尖營造技術的展現
要完成Hyper-Kamiokande這樣對精度與穩定性要求極高的工程,需要的不僅是蠻力,更是頂尖的營造技術與專案管理能力。主導挖掘工程的鹿島建設,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綜合建設公司之一,其業務範圍涵蓋超高層建築、長跨距橋梁乃至核能電廠等國家級基礎設施,擁有豐富的大型複雜工程經驗。面對神岡礦山堅硬但可能存在未知節理的岩盤,「信息化設計施工」技術成為確保成功的關鍵。此技術猶如為挖掘團隊裝上了透視眼與神經系統,透過遍佈岩層的感測器,即時掌握地層的微小變化,避免了傳統工法中因資訊滯後可能導致的誤判與風險。這種將數據科學與土木工程深度結合的模式,代表了現代大型工程的發展趨向,也彰顯了日本營造業在精密施工領域的深厚實力。
跨越國界的科學同盟
如此規模的基礎科學計畫,其所需的龐大經費與頂尖智力,早已超越任何單一國家所能獨立負擔的範疇。Hyper-Kamiokande是一項真正的全球性合作事業,截至二〇二四年,其國際合作團隊已匯集了來自亞、歐、美、澳等二十二個國家、超過一百個研究機構的約六百名科學家與工程師。計畫由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與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KEK)主導,並與各國的國家級研究單位簽署了正式的合作備忘錄,例如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INFN)、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以及加拿大的TRIUMF國家實驗室等。在合作中,各國根據自身專長分工,例如義大利團隊負責設計部分關鍵電子元件,而加拿大團隊則在超純水系統方面貢獻良多。這種模式不僅分攤了財務壓力,更匯集了全球最頂尖的智慧,成為現代「巨型科學」(Megascience)跨國合作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