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築師:約翰·約翰森 John Johansen
約翰·約翰森(John Johansen,1916–2012) 簡介 約翰·約翰森是美國「哈佛五傑」之一,活躍於二戰後的現代主義建築浪潮。他早年受Walter Gropius薰陶,作品以「功能優先、形隨機能」為宗旨,兼融箱型簡潔與古典元素,並勇於探索新材料與結構語彙。 早年與教育 藝術家庭背景 :1916 年生於紐約,父母均是畫家,童年浸潤於家中畫室的構圖、色彩與空間感。 哈佛五傑與GSD :1939 年自哈佛大學畢業並榮獲全美壁球第一隊(All‑American)榮譽,隨即考入哈佛設計研究院(GSD),師事包豪斯創始人Walter Gropius,1939 年取得建築碩士學位。 初入職場與哈佛五傑 師承大師 :畢業後曾任Marcel Breuer事務所繪圖員、華盛頓國家公屋研究員,及Skidmore, Owings & Merrill(SOM)設計師。 落腳新卡南 :1948 年和Marcel Breuer、Philip Johnson、Landis Gores、Eliot Noyes共成立新卡南(New Canaan)事務所,五人並稱「哈佛五傑」,開啟康州現代住宅實驗。 「盒子住宅」與古典結合 第一個盒子 :1950 年設計Johansen House #1,純粹立方體木結構,入選MoMA「Built in the U.S.A.」展。 玻璃盒子與McNiff House :1955 年McNiff House採全玻璃立方體,將透明性推向極致。 帕拉第奧原型 :後期探入古典對稱與中軸布局,1957 年Villa Ponte(Warner House)即以中廊聯結低矮翼樓,再現帕拉第奧式「中央亭榭+廊橋」構圖。 創新實驗與代表建築 標桿住宅 : - Goodyear House (1955):早期帕拉第奧式實踐。 - Bridge House (1957):橫跨溪流的懸挑結構。 - Telephone Pole House (1968):104 根電線桿支撐的斜坡住宅。 - Labyrinth House (1966):捨棄窗戶,以玻璃迴廊取光。 - Plastic Tent House (1975):整體塑膠膜構造,打造柔性住屋。 劇場與圖書館 : - Morri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