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 Paul Ricoeur
保羅·利科(Paul Ricoeur,1913 年2 月27 日–2005年5月20日) 簡介 保羅·利科是法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素有「詮釋學大師」與「現象學—解釋學橋樑」之稱。他將現象學與詮釋學結合,對心理分析、文學、宗教經典及歷史詮釋提出開創性見解,並透過倫理與政治思考,探究正義、認同與記憶等核心議題。其代表名言「理解是自我與他者的對話」,深刻影響後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早年背景與教育歷程 保羅·利科1913年生於法國瓦朗斯,家境清苦:父親於一戰陣亡,母親早逝,幼年由祖父母撫養。中學就讀雷恩市埃米爾·左拉中學時,即受教師引介接觸哲學。 1933 年進入雷恩大學攻讀哲學,1935 年以全國第二名通過agrégation,正式踏上教職之路。 赴巴黎與魯汶深造,1934–38 年間師從加布里埃·馬塞爾(Gabriel Marcel)與米歇爾·洪柏(Michel Humbert),並秘密譯介胡塞爾《Ideas I》為其後現象學研究奠定基礎。 戰時經歷與思想養成 二次大戰爆發後,利科以法軍預備役軍官身分被俘,關押於波美拉尼亞Oflag II‑B戰俘營。 在營中,他開設講座,批判納粹對尼采學說的曲解,並與同營哲學家米凱爾·迪弗仁共組討論小組。 著名的「維希化」小插曲後,他晚年在《批判與信念》中以自省姿態正面述評,展現其對公共知識分子責任的反思。 學術生涯與代表著作 戰後利科任教於史特拉斯堡大學、巴黎索邦、魯汶天主教大學,1970–1985 年間更受聘芝加哥大學,雙法雙美之間頻繁往來。 《意志哲學》(1950–60):以現象學方法剖析自願—非自願間的張力。 《詮釋的衝突》(1969):提出「文本—讀者—事件」三元結構,開啟當代詮釋學。 《時間與敘事》(1983–85):三卷巨著整合歷史書寫與文學敘事的邏輯關係。 《他者即自我》(1990):結合亞里斯多德與列維納斯倫理,探討自我認同與他者關係的鏡映。 核心思想:記憶、倫理與正義 晚年作品聚焦於集體記憶與歷史遺忘的張力,以及道德與政治機制的正當性。 《記憶、歷史、遺忘》(2000) :檢視如何於真相追尋與尊重受難者間取得平衡。 《認同之旅》(2004) :探討「承認」在社會連帶與正義實踐上的關鍵角色。 在倫理學中,他主張「良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