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街屋建築的消失
作者:楊政樺 農曆五月十三日即將到來,這是個年長那代所遺忘而年輕那代所不熟悉日子,這天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慶日,幾乎全台各地的民眾都會前來參與盛會,這曾是台北最熱鬧的一天,有句俗語:「農曆五月十三日,人看人」就是用來形容當時此地的繁盛景況,而這天是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祭典活動最高潮的一天,城隍爺於此日出巡,沿著大稻埕各主要街道遊行繞境以去除邪氣而保佑家戶平安,而迪化街兩側街屋的立面或天井均佈置華麗以展現主人的社會地位,主人並於騎樓下擺設牲品而用以謝神與宴客,大稻埕當地商人甚至運用騎樓來進行大拍賣,當地商業與宗教活動遂於街屋前的騎樓產生呼應,換言之,大稻埕街屋建築實與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典有著極密切的關聯。 街屋建築消失的危機 台灣光復以後,大稻埕的社經條件每況愈下,都市快速發展迫使大稻埕漸趨沒落,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典也難現過往榮景,大規模遊街繞境與騎樓下的活動也已不復當年;民國六十六年,政府公佈實施迪化街拓寬計畫,道路拓寬將迫使迪化街從前可親的街道尺度與兩側的街屋建築面臨即將消失的危機,所幸民國七十七年的迪化街保存運動喚起群眾對迪化街保存的意識,迫使政府得必須暫停道路拓寬計畫,民國八十九年政府始公布實施「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計畫(以下簡稱大稻埕特定區計畫)」,計畫將街屋分為歷史性建築與非歷史性建築來保存,街屋於是具有明確法令依據而免於被拆除重建的命運,然而,大稻埕街屋真因都市計畫實施而免於消失的命運嗎? 由南京西路與迪化街口進入迪化街南段,首當其衝的便是永樂市場前的「屈臣氏大藥房」,民國八十五年曾發生火災,該棟街屋付之一炬,內部全毀,僅立面保存完好,政府與民間遂積極投入該街屋之重建工作,但在歷經近十年的努力,卻始終未能如願重建完成;再向北行過歸綏街與迪化街口,進入了迪化街北段,更可明顯感受出迪化街的沒落,荒廢破敗的街屋比比皆是,甚至是一棟又一棟的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但令人諷刺的是街屋建築雖因都市計畫實施而保留住建築軀殼,但卻抵擋不住建築物理年限而逐漸崩解;回顧大稻埕特定區計畫,現行保存制度主要從建築角度來思考街屋保存為何與如何保存,當地居民的意願與期望反而被制度摒除在外,政府重視街屋建築立面留存與整體街道景觀形塑,居民卻重視街屋能否滿足現代化的使用需求,因此,當居民對街屋未來改建為現代化大廈的期望便往往形成保存工作推動的阻力,然而,人與建築究竟是孰重孰輕呢?將誰保存才幫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