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台北的精神象徵 王大閎打造
【記者陳宛茜/專訪】 從咖啡館裡看王大閎從對街走來,他雖然需人攙扶,卻背脊挺直、步履緩慢而堅定,彷彿從另一個朝代走過來的王孫貴族。 王大閎今年87歲,他所設計的國父紀念館、外交部、松山機場,至今仍屹立台北,是早年台北最重要的精神象徵。 和同班同學貝聿銘一樣,王大閎出身蘇州世家。 父親王寵惠曾擔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外交部長,以及行政院長、司法院長等職務。身為獨子的他,13歲便赴瑞士念書,就讀劍橋建築系與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在哈佛,他的同班同學還包括甫過世的美國建築大師菲立普強生。 「嘿,這是我18歲時,父親在巴黎幫我買的第一輛車!」王大閎指著一張黑白照片,眼神發亮。照片裡,他穿著西裝站在漂亮的黑色大汽車旁,風度翩翩一如30年代的Play Boy,「這是限量手工車Voisin,開它上街好拉風!」王大閎的長子王守正回憶。 1947年現代主義用於中國建築 不像貝聿銘選擇留在美國、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發光發熱,王大閎1947年回到上海,和陳占祥、陸受謙等5位留學歐美的建築師合開「五聯建築師事務所」,在中國建築身上「實驗」西方現代主義精神。這段歷史在近年轟動大陸的北京建築史傳記「城記」中再度被提及,陳占祥因和梁思成一起提出改造北京城的「梁陳方案」,文革中被打成「建築界兩大右派」。 1949年王大閎隨父舉家遷居台灣,1953年他開設「大洪建築事務所」,第一件設計作品便是建國南路自宅。「我們家的餐椅和床總是沒有靠背。」後來也選擇成為建築師的王守正回憶,從小他住的房子連同家具都是父親設計。乍看外表西式的王家餐椅,卻維持中式餐椅沒有靠背的傳統;為什麼不設靠背? 王守正解釋,父親認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位置與秩序,不需要多餘的東西」,床是用來睡覺,餐桌是為吃飯而設,「靠背」便是多餘之物;缺乏靠背的家具也鍛練出王家人永遠抬頭挺胸的體態。 回顧作品國父館 最艱難的設計 王大閎先後設計了3、4個自己的「家」,他早年為不少名人巨賈設計住宅,嘗試將現代主義精神實踐於日常生活中。陳敏薰的父親陳重義參觀王宅後心儀不已,也請王大閎設計陳家。 國父紀念館公認是王大閎將「中國建築現代化」最成功的作品。他也承認:「國父紀念館是我最艱難的設計!」 據說王大閎畫好國父紀念館的設計圖後,前總統蔣中正改了好幾次。怎麼改?王大閎不願正面回答,只承認有一次「上面」要求將國父紀念館的屋頂改成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