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泰美術館《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大型研究展:探索建築歷史的多元路徑
忠泰美術館 年度大型建築研究展《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於8月31日正式開展。本展從具有公眾參與、集體性和社會性的「建築」出發,探問1987年的「解嚴」之於 台灣建築 的意義,爬梳 台灣建築 於1980-2010這三十年間的發展變化與重要事件,了解 台灣建築 如何演變至今。本展以「解嚴世代」稱呼約1963年前後數年出生於 台灣 ,並於1987年解嚴前後完成大學建築教育的建築人。 展覽 聚焦於這群解嚴世代的作品或行動所展現出非傳統、非傳承的「不連續性」特質,從四大面向「建築 展覽 」、「建築媒體」、「九二一地震」、「建築設計」梳理出解嚴世代的特殊群像,並試圖辯證解嚴世代所代表的新價值觀,其形成的反轉力如何改變了 台灣建築 。 《 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由 龔書章 擔任總策劃, 王增榮 、 吳光庭 、 郭文亮 、 詹偉雄 、 褚瑞基 、 王俊雄 、 林芳慧 等人組成 展覽 研究小組與 忠泰美術館 團隊共同策劃,兩年多籌備期間將近250位個人及機構協助 展覽 研究內容收集編撰及出借珍貴展品,展示超過400件文件檔案,包含由國立 台灣 美術館 及 台北 市立 美術館 所提供之重要 展覽 資料。 忠泰美術館 期待透過本展回看與梳理這轉變中的時代與個人之關係,試圖勾勒出 台灣建築 自身豐富而多元發展的初步脈絡。 時代的轉變──從戒嚴到解嚴 1949年戒嚴令頒布,宣告 台灣 地區進入戒嚴狀態,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及人身自由等的限制,將近40年的戒嚴也禁錮了許多人對於自由的記憶與想像,然而,解嚴前夕的70年代隨著國際政治局勢影響, 台灣 迎來經濟奇蹟,GDP攀升、外匯湧入、房地產興起,充滿個人意志的文學、音樂、藝術也在檯面下活躍著。1987年正式解嚴,標誌著社會體制的轉變,無殼蝸牛運動、野百合學運,股市突破萬點,報章雜誌蓬勃發展,迎來眾聲喧嘩的時代。本展展出珍貴歷史影像及相片紀錄,讓觀眾回顧從戒嚴到解嚴這段急速變化的 台灣 整體社會環境氛圍,同時也是形塑解嚴世代成長的時代背景。 群島浮現: 台灣建築 的「解嚴世代」 「解嚴世代」是1963年前後數年出生於 台灣 ,並於1987年解嚴前後完成大學建築教育的建築人。他們在啟蒙導師的帶領下,藉由議題式的集體研究與實作,逐漸開啟他們對於未來社會城市的想像,透過思考與設計投射出新一代的理想。此時雖仍處於戒嚴時期,但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