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建築師:卡爾·恩 Karl Ehn
卡爾·恩(Karl Ehn,1884 年11 月 1 日 – 1959 年7 月 26 日)
簡介
卡爾·恩是奧地利社會住宅建築的代表人物,也是「紅色維也納」時期最具標誌性的市政建築師。他主導設計了超過2 700戶公營住宅,開創了融合表現主義與傳統元素的「維也納市政風格」,其中以長達1 100 公尺、收容5 000戶的卡爾–馬克思公寓(Karl‑Marx‑Hof)最為傳世,成為20 世紀社會住宅的典範。
早年與教育
-
家庭背景
-
出生於維也納,父親馬丁·恩為下奧地利籍木匠,母親阿洛伊西亞·圖利希出身維也納。
-
-
學業歷程
-
1899–1904 年:維也納國立州立工藝學校(Staatsgewerbeschule)學習建築與工藝。
-
1904–1907 年:師從奧托·瓦格納(Otto Wagner)於維也納美術學院深造,獲得羅森鮑姆獎(1906)及宮德爾與哈根繆勒獎(1907)。
-
投身市政建築
-
早期歷練(1909–1923)
-
1909 年:加入維也納市建築辦公室(Wiener Stadtbauamt),逐步從繪圖員升至領導職位。
-
1921 年:晉升為市政建築科要職,開始主導社會住宅與公共設施規劃。
-
-
紅色維也納時期(1924–1933)
-
1924 年:任職市政建築局長,承接社會民主黨政府的大規模住宅計畫。
-
代表作:
-
貝貝爾公寓(Bebelhof,1925–1926):以園林小城概念與現代幾何構圖,劃時代地改寫維也納住宅風貌。
-
卡爾–馬克思公寓(Karl‑Marx‑Hof,1926–1933):超級街區設計,三段式立面、圓拱迴廊與大面積綠地,彰顯社會主義理想。
-
-
-
權力轉移與晚年(1934–1959)
-
1934 年:社民執政告終後,仍留任要職,作品風格轉向簡樸實用。
-
1944 年:獲擢升為資深建築官(Oberbaurat),次年成為參議官(Senatsrat)。
-
1950–1952 年:退休後最後作品——卡爾·舍恩赫爾‑公寓(Karl Schönherr‑Hof),再現他對社區尺度與人文關懷的堅持。
-
設計特色與影響
-
市政風格奠基者:集結奧托·瓦格納的「紀念性」與社會民主的「公共使命」,創造兼具氣勢與人性關懷的住宅類型。
-
超級街區概念:以大面積街區為單元,組合多棟住宅樓,中央配置綠地、公園與公共設施,提供住戶完整社區生活機能。
-
表現主義與傳統融合:立面常見弧形迴廊、大量拱門與簡化的古典柱式,同時以色彩與材質呼應維也納傳統建築。
-
社會住宅典範:卡爾–馬克思公寓的規模與品質,在世界社會住宅史上少見,長期影響後世公營住宅規劃。
主要作品(節錄)
-
Balderichgasse 23–29 公寓(1922–1924)
-
維也納中央公墓職工住宅(1923–1925)
-
赫爾墨斯草坪社區(Hermeswiese)(1923–1924)
-
中央公墓第三安置廳(1924–1926)
-
林登霍夫社區(Lindenhof)(1924–1925)
-
貝貝爾公寓(Bebelhof)(1925–1926)
-
斯沃博達社區(Svoboda‑Hof)(1926)
-
卡爾–馬克思公寓(Karl‑Marx‑Hof)(1926–1933)
-
阿德萊德‑波普公寓(1932)
-
萊茵策堡公墓安置廳(1936)
-
李奧波爾道公立中小學(1937)
-
聖伊麗莎白家庭庇護所(1937)
-
雷茲尼策巷 18–22 號公寓(1937)
-
哈斯拉伯巷公寓(1938–1939)
-
瓦格納巷公寓(1938)
-
卡爾·舍恩赫爾‑公寓(Karl Schönherr‑Hof)(1950–1952)
卡爾·恩以他那既具有紀念性又貼近民眾生活的社會住宅,將維也納市政建築推向巔峰,他的設計至今仍為城市公共居住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