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建築師:約恩·烏松 Jørn Utzon
約恩·烏松(Jørn Utzon,1918 年4 月9 日–2008 年11 月29日)
簡介
約恩·烏松是丹麥最具國際聲望的建築師之一,其代表作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在1973年落成,並於2007年獲列入世界遺產,令他成為繼尼美耶爾後第二位在生前即獲此殊榮的建築大師。烏松的作品融合北歐自然主義與東方古典精神,從住宅到文化建築皆以「有機增生式建築」(Additive Architecture)著稱,其重要作品還包括哥本哈根近郊的巴格斯瓦教堂(Bagsværd Church)、科威特國會大樓(National Assembly Building)與瑞典及丹麥的住宅群。
早年背景與職涯起步
烏松1918年生於哥本哈根,父親是海軍造船工程師。他幼年隨家人遷往奧爾堡,自小對航海與造船產生濃厚興趣。
-
1937–42 年就讀皇家丹麥美術學院(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師承凱·菲斯克(Kay Fisker)與史汀·拉斯穆森(Steen Eiler Rasmussen)。
-
1942 年畢業後,曾在瑞典與阿斯普隆(Gunnar Asplund)共事,並結識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與亨寧生(Poul Henningsen)。
-
1946 年赴芬蘭拜訪艾爾托(Alvar Aalto),1948–49 年間周遊歐亞、北非及中美,從摩洛哥粘土建築、墨西哥金字塔到日本東洞院宮殿,汲取多元文化靈感。
建築理念:有機增生與東西合璧
烏松深受北歐對自然的敬畏影響,強調布局如「自然增生」:
-
形、材、用、境四合一:建築應回應地形、氣候、使用需求與社區文化。
-
東方元素融入:他長期考察中國園林、伊斯蘭空間與日本和室,強調「內外相通」與「留白」意境。
-
構件模組化:善用預鑄構件與柱網體系,猶如樹枝分叉般自然生長,既具美感又具結構效率。
代表作品
雪梨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1957–1973)
烏松1957年以「一瓣瓣橘子剝開」的概念,擊敗233件來自32國的投稿,以獨創的球面殼頂造型奠定名聲。
-
設計突破:1961年導入球面切割技術,解決結構難題。
-
政治衝突:1966年因新政府財務與控制問題辭去總建築師,未見室內完工。
-
後期和解:2004 年返澳設計歌劇院新接待廳(Utzon Room),並於1973 年觀禮並獲邀但婉拒在場。
丹麥巴格斯瓦教堂(Bagsværd Church,1968–1976)
以皎潔的自然光與宛如雲朵的混凝土拱頂著稱,室內流暢的曲線天花帶來柔和氛圍,被譽為「北歐現代教堂典範」。
科威特國會大樓(National Assembly Building,1978–1982)
坐落海濱,屋頂宛若波浪般翻卷,以模仿伊斯蘭帳幕的肌理與流動性,柱式細節隱約呼應埃及卡爾納克神廟。
金戈住宅(Kingo Houses,1956–1960)
位於海爾辛厄的63戶L形夾層庭院住宅群,依地勢曲折排列,每戶「面向陽光,背向風口」,猶如櫻花枝條上的花朵自由綻放。
晚期成就與影響
-
1987 年設計的哥本哈根Paustian家具店,以「樹林柱網」展現輕盈的展示廳概念。
-
1999–2000 年由長子延續完成的斯卡根沙丘自然中心(Skagen Odde Nature Centre),風格承襲父親有機增生理念。
-
2008 年與次子金共同打造奧爾堡Utzon中心,作為建築學子靈感搖籃。
-
2003 年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Prize),2007 年雪梨歌劇院列為世界遺產。
烏松透過融合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自然與技術,開創了「建築可如生命般成長」的全新視野,對後世無數建築師產生深遠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