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學理論家: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 年11 月12 日-1980年3 月25 日)
簡介
法國文學理論家、散文家、哲學家、評論家與符號學家羅蘭·巴特,以對符號系統的深刻剖析馳名於世。他不僅在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理論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亦對人類學、文學批評及大眾文化研究產生重大影響。代表作有1957 年的《神話學》(Mythologies),與1967 / 1968 年的〈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前者解構法國日常文化之「神話」,後者則顛覆傳統作者中心的文本詮釋方法。
早年與教育
巴特生於諾曼第的謝爾堡(Cherbourg),父親路易·巴特是一名海軍軍官,不幸於他一歲前逝世。他由母親與女伯母在西南部村莊烏爾特(Urt)及巴約訥(Bayonne)撫養長大。1924 年全家遷往巴黎,雖身處都會,卻與家鄉慣土保持深厚情感。
1935 年至1939 年間,巴特就讀巴黎索邦大學,主修古典文學,獲取文學士學位;期間屢受肺結核折磨,需長期療養院隔離治療,影響了他後續的學術進程與戰時服役。1941 年,他以希臘悲劇研究獲頒文學碩士(Diplôme d’Études Supérieures)。
學術萌芽與《寫作零度》
1948 年,巴特返國投身研究,歷任法國、羅馬尼亞與埃及等多所研究機構短期職務。早期他為左翼報紙《戰鬥報》(Combat)撰稿,1949 年以此奠定首部專書《寫作零度》(Writing Degree Zero,1953)。1952 年進入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習詞彙學與社會學,並自1954 年起於雜誌《新書信》(Les Lettres Nouvelles)發表連載評論,最終集結成《神話學》。
《神話學》與流行文化解構
1957 年問世的《神話學》收錄五十四篇短文,透過符號學的視角剖析戰後法國大眾文化,顛覆日常物品與媒體敘事的「自然化」。
-
汽車神話:雪鐵龍(Citroën)被喻為「現代聖殿」,隱喻消費品崇拜;
-
摔角神話:職業摔角被形塑為英雄對抗惡棍的道德劇場;
-
洗衣粉神話:廣告如何製造「純淨無瑕」的家庭價值。
此書既是文化批評的里程碑,也開啟了後續法國符號學與後結構主義的浪潮。
結構主義轉向後結構主義
1960 年代初,巴特進入結構主義核心領域,提出「敘事結構分析」(functions–actions–narrative)的方法,探討語言如何建構故事。1967 年發表〈作者之死〉,主張文本意義不應由作者意圖主宰,讀者閱讀過程才是真正的「意義生產」,為後結構主義文論奠基。1970 年,他於《S/Z》深入解讀巴爾札克《薩拉辛》,以「五種代碼」揭示多重詮釋可能。
晚年思考與《攝影之戀曲》
1975 年,巴特以《文本的快感》(The Pleasure of the Text)探討閱讀中的「享樂」(jouissance),並轉向自傳性書寫:《巴特自傳》(Roland Barthes,1975)及1977 年入主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並獲聘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符號學講座。1977 年母親逝世,他以《攝影之戀曲》(Camera Lucida,1980)追憶母親,提出「影像的釘點」(punctum)概念,將攝影定位為個人記憶與死亡註記的媒介。
遺產與影響
1980 年2 月25 日,巴特於巴黎遭貨車撞傷,在車禍一個月後不治,享年64 歲。他打破傳統文學批評框架,對結構主義、符號學與後結構主義的發展影響深遠;同時,他的文化研究方法亦啟發傳播學、影像學與當代美學。巴特拒絕成為門派教主,其思想如同開放網絡,等待後人繼續解構與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