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圭建築師:胡里奧·比拉馬霍 Julio Vilamajó Echaniz
胡里奧·比拉馬霍(Julio Vilamajó Echaniz,1894年7月1日-1948年4月12日)
簡介
胡里奧·比拉馬霍是20世紀上半葉最具代表性的烏拉圭建築師之一,以融合古典教育背景與現代建築理念的設計風格著稱。他的作品橫跨住宅、教育建築、公共設施與都市計畫,並在晚年受邀成為聯合國總部設計顧問,與勒·柯比意(Le Corbusier)與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等國際巨匠並列。比拉馬霍善於將歷史元素與現代結構結合,並在建築細節處展現精緻工藝,其設計理念兼顧理性與人文精神,在烏拉圭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早年與教育
1894年,比拉馬霍出生於蒙得維的亞,父親來自法國佩皮尼昂,母親則是西班牙聖塞巴斯提安人,家族中已有建築師背景(外祖父約瑟夫·奧古斯丁·埃查尼斯即為建築師)。他先後就讀於蒙得維的亞第24號公立學校與聖家學校,1915年年僅20歲便自烏拉圭大學建築學院畢業。其學習深受巴黎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傳統影響,正值由古典向現代過渡的時期。1916年起,他參與蒙得維的亞雅典諾禮堂裝飾與多處校舍與住宅翻新工程,並在多項建築競圖中獲獎,奠定了其兼融歷史與現代語彙的設計特色。
歐洲遊學與文化影響
1920年,比拉馬霍以「國際聯盟總部宮殿」方案獲得學院年度海外進修競賽首獎,得以赴歐深造。1921年至1924年間,他走訪荷蘭、義大利、希臘等國,長期往返於法國與西班牙,並在巴黎建築公司工作,專研住宅大量生產技術。期間,他對伊比利亞與伊斯蘭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特別是安達魯西亞、北非與摩洛哥的建築傳統,以及在巴塞隆納觀摩高第(Gaudí)的作品與蒙特惠奇地區建築。這些經驗深刻影響了他日後的設計語彙,使其作品兼具地域性與現代感。
專業事業與重要作品
1926年,他與同僚成立「比拉馬霍-普恰雷利-卡維公司」,在蒙得維的亞建造二十餘棟住宅與公寓,如聖露西亞宮(Palacio Santa Lucía)、普恰雷利公寓、菲利佩·伊里亞特宅邸等,展現精緻的伊比利亞風格。1929年起,他多次在公共建築競圖中勝出,包括佩納羅爾足球俱樂部球場、烏拉圭共和銀行(BROU)分行與零售商中心綜合體。1930年,他為自己與妻子梅塞德斯·普利多建造住宅,今日已成為「比拉馬霍之家博物館」。1930年代中期,他完成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烏拉圭友誼紀念碑、烏拉圭大學工程學院大樓、科洛尼亞的米拉多飯店等代表作,工程學院的混凝土結構後來甚至獲美國建築師理查德·諾伊特拉(Richard Neutra)讚譽為「大師之作」。
教育事業與創新
自1917年起,比拉馬霍便在建築學院任教,1929年恢復講席後,更於1942年接任高年級設計課程教師。他不僅在設計上追求人文與理性的平衡,亦在技術上創新——1931年與塗料製造商德貝爾納迪斯(Debernardis)共同開發並專利化「Vibro-Econo」預製混凝土系統,以應對住宅需求,顯示他對工業化建築的關注。
聯合國總部設計顧問
1947年,比拉馬霍受美國建築師華萊士·哈里森(Wallace Harrison)邀請,加入聯合國總部設計顧問團隊,成為僅有的兩位拉丁美洲代表之一(另一位為尼邁耶)。儘管勒·柯比意的設計主張在方案中占重要地位,尼邁耶與其他顧問的意見同樣影響了最終規劃,比拉馬霍在團隊協調與方案調整上貢獻良多。由於長時間的高壓工作,他的健康惡化,高血壓加劇,返回烏拉圭後依舊遠端參與顧問工作,直至1948年病逝於蒙得維的亞。
遺產與評價
比拉馬霍的建築語言將古典比例感、地中海風格與現代材料技術相結合,被譽為烏拉圭現代建築的橋樑人物。他的作品兼具精緻細節與結構創新,對教育、住宅設計與公共建築均有深遠影響。今日,他的故居作為博物館保存其設計理念與生平事蹟,而工程學院等代表作則成為蒙得維的亞的重要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