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建築師:費爾南多·塔佛拉 Fernando Távora
費爾南多·塔佛拉(Fernando Távora,1923年8月25日-2005年9月3日)
簡介
費爾南多·塔佛拉(Fernando Luís Cardoso de Meneses de Tavares e Távora)出生於葡萄牙波爾圖,是20世紀葡萄牙現代建築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也是影響深遠的建築教育家。他畢業於波爾圖美術學院建築系(後改制為波爾圖大學建築學院),並曾長期任教於該校,同時在科英布拉大學建築系任教。塔佛拉在葡萄牙建築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參與多屆現代建築國際大會(CIAM)與 Team 10 會議,推動新建築觀念。他的學生中,包括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阿爾瓦羅·西薩(Álvaro Siza)與愛德華多·索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顯示他在葡萄牙建築教育界的深遠影響。
早年與教育
塔佛拉出身於具有貴族背景的家庭,是家中七名孩子中的第六位,也是第三位兒子。父親為若澤·平托·塔瓦雷斯·德·門多薩·費朗(José Pinto Tavares de Mendonça Ferrão),母親瑪麗亞·荷西·杜·阿馬拉爾·費朗·洛博·馬查多(Maria José do Amaral Ferrão Lobo Machado)則來自帕索·德·內斯佩雷拉子爵家族,他繼承了母系的柯維良(Covilhã)莊園。1952年,他自波爾圖美術學院畢業,取得建築學位。之後,他以優異成績通過「建築設計高等構圖」教授資格考試,並獲邀留校任教。1960年,他獲卡洛斯特·古爾班基安基金會與葡萄牙文化研究院獎助,赴美國與日本深造,拓展其國際視野。
學術與專業生涯
塔佛拉是波爾圖學派現代化的重要推動者之一,除了教學,他亦活躍於各級政府與專業機構擔任顧問,如波爾圖市政府、維拉諾瓦·德蓋亞市政府,以及波爾圖舊城區里貝拉/巴雷多(Ribeira/Barredo)都市更新委員會等。1950年代末,他參與「葡萄牙建築調查計畫」,並發表重要論述《葡萄牙住宅問題》(O Problema da Casa Portuguesa,1947)與《空間的組織》(Da Organização do Espaço,1962、1982),闡述他對空間與地域文化的思考。
重要作品與風格
塔佛拉的作品融合現代建築語彙與葡萄牙在地文化,重視歷史文脈與環境關係,常在保留傳統元素的同時引入現代手法。其代表作品包括:
• 奧菲爾(Ofir)夏季別墅
• 菲拉市政市場(Vila da Feira Municipal Market)
• 雷薩達帕梅拉(Leça da Palmeira)孔塞桑公園(Quinta da Conceição)與網球館
• 吉馬朗伊斯聖瑪麗尼亞修道院改造(Pousada de Guimarães)
• 吉馬朗伊斯市總體都市計畫
• 波爾圖索亞雷斯·多斯雷斯國家博物館改造
• 科英布拉八月八日廣場(Praça 8 de Maio)整修
他的設計不僅侷限於建築單體,亦涉足都市設計與景觀規劃,將建築視為社會與文化整體的一環。
國際展覽與榮譽
塔佛拉的作品曾於全球展出,包括華盛頓史密森學會、里斯本卡洛斯特·古爾班基安基金會、布魯塞爾 Europália 1991 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等。葡萄牙建築師協會特別設立「費爾南多·塔佛拉建築獎」(Prémio Fernando Távora de Arquitetura)以紀念他的貢獻。他曾獲頒波爾圖市金質獎章、聖地牙哥劍勳章(Order of St. James of the Sword),並被科英布拉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評價與影響
塔佛拉被視為葡萄牙現代建築由傳統走向當代的重要橋樑。他的設計理念兼顧歷史、地域與現代性,影響深遠。楊恩達認為,塔佛拉不僅是建築師,更是教育家與文化橋樑,他將國際現代主義觀念引入葡萄牙,同時保留了深厚的在地文化韻味,讓葡萄牙建築在國際舞台上保有獨特的聲音。楊恩達指出,塔佛拉的學生能在國際上獲得最高榮譽,正反映了他教學與理念的力量與深度。相對而言,台灣建築圈對於傳承的觀念較為淡薄,或許這也是台灣建築迄今難以突破的基本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