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裔哥倫比亞建築師:羅赫里奧·薩莫納 Rogelio Salmona
羅赫里奧·薩莫納(Rogelio Salmona,1929年4月28日-2007年10月3日)
簡介
羅赫里奧·薩莫納是法裔哥倫比亞建築師,以大量運用紅磚、曲線、螺旋與放射幾何形態聞名,被視為二十世紀末哥倫比亞建築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師之一。他的建築融合現代主義理論與在地材料工藝,並特別重視水景在空間中的運用,不論是反射水面、蜿蜒水道,甚至刻意設計出需高維護性的水體,藉此引發使用者對時間與存在的思考。薩莫納一生獲獎無數,包括三度奪得哥倫比亞建築雙年展首獎(1986、1988、1990)、阿爾瓦·阿爾托獎章(2003)、曼努埃爾·托爾薩獎章(2004)等,晚年更成為拉丁美洲建築交流與公共文化推動的重要人物。
早年與教育
1929年生於巴黎,童年隨家人移居波哥大,就讀路易·巴斯德法國中學。進入哥倫比亞國立大學建築系時,正值德籍建築師萊奧波多·羅特(Leopoldo Rother)與義大利籍布魯諾·維奧利(Bruno Violi)任教。1947年,勒·柯比意(Le Corbusier)訪哥期間,邀請年輕的薩莫納前往巴黎工作。1948年因「波哥大騷亂」(Bogotazo)暫別學業,返法後在勒·柯比意事務所工作近十年,參與馬賽住宅、波哥大總體規劃、隆香教堂、昌迪加爾等項目,並師從藝術社會學家皮耶·弗朗卡斯特(Pierre Francastel),培養出批判性現代建築觀點。其後遊歷西班牙,深受格拉納達伊斯蘭磚飾影響,1962年回國並於安地斯大學取得建築學位。
職業生涯與代表作品
薩莫納的第一個大型作品是波哥大的「公園塔」(Torres del Parque,1964-1970),三棟住宅塔樓環繞公園,以流暢曲線與階梯式陽台構成,被視為其生涯傑作與哥倫比亞現代住宅設計的經典。此後,他在公共建築領域留下眾多地標,包括波哥大現代藝術博物館(1971-1988)、金巴亞博物館(1983-1986)、哥倫比亞國家檔案館(1988-1992)、國立大學人文研究所研究生中心(1995-2000)、維吉里奧·巴爾科公共圖書館(1999-2001)、加夫列爾·賈西亞·馬奎斯文化中心(2004-2008)等。住宅與都市計畫方面,包含新聖菲住宅與社區中心、波羅住宅區、提米薩住宅區等,皆展現紅磚、開放公共空間與水景設計的特徵。
設計理念與特色
薩莫納擅長將在地材料與工藝轉化為現代建築語彙,紅磚在他手中不僅是結構材料,也是塑形與光影的媒介。他大量引入水景設計,透過運行中的水道、映照天空的水池,或刻意設計的滲水痕跡,讓建築空間成為時間流逝與自然力量的舞台。他曾戲言:「每個房間都該有一處漏水,每層樓都該有一塊鬆動的磚」,以此挑戰使用者對完美與耐久的期待。
推動拉美建築交流
1980年代,薩莫納主辦卡利(1980)與馬尼薩萊斯(1987)兩場拉丁美洲建築會議,促進區域內的專業交流,並提升拉美建築在國際的能見度。他後期與妻子瑪麗亞·艾維拉·馬德里南(María Elvira Madriñán)合作,籌劃多項文化與教育設施,包括波哥大法國文化中心、卡爾達斯大學文化中心等。
晚年與榮譽
薩莫納2007年因癌症在波哥大辭世,享年78歲。2009年成立的「羅赫里奧·薩莫納基金會」致力保存其圖紙與檔案,並自2014年起頒發「羅赫里奧·薩莫納拉丁美洲建築獎」,獎勵在地化、開放性與社區共融性突出的建築作品。他的設計理念與紅磚建築語彙,成為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