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建築師:吉列爾莫·朱利安·德拉富恩特 Guillermo Jullian de la Fuente
吉列爾莫·朱利安·德拉富恩特(Guillermo Jullian de la Fuente,1931年11月-2008年3月21日)
簡介
吉列爾莫·朱利安·德拉富恩特(Guillermo Jullian de la Fuente)是智利建築師與畫家,以作為瑞士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的親密合作者而聞名。他在柯比意巴黎塞弗爾街工作室(Atelier rue de Sèvres)擔任主任建築師(chef de bureau),參與並主導了多個重要國際項目,包括哈佛大學視覺藝術卡本特中心、印度昌迪加爾知識博物館、伊拉克巴格達體育場、巴西利亞法國大使館,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威尼斯醫院計畫。威尼斯醫院不僅是「矩陣式建築」(mat-building)的經典案例,也成為Team 10討論的核心議題之一,體現了建築結構主義思潮的成熟表現。朱利安在柯比意過世後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作品遍及歐洲、非洲與美國,晚年則回到智利教學與設計,成為跨國文化交流與現代建築傳承的重要人物。
早年與教育
朱利安1931年11月出生於智利瓦爾帕萊索(Valparaíso),畢業於瓦爾帕萊索天主教大學建築系。年輕時,他與妻子遍訪歐洲各地的柯比意作品,最終於1958年定居巴黎。他親自致信柯比意,表達對其建築理念的欽佩與希望加入工作室的願望。經過幾封往返信件後,1959年朱利安正式進入塞弗爾街工作室,成為柯比意的核心團隊成員。在1965年大師過世前,他曾有半年時間是工作室唯一的員工,顯示其在團隊中的信任與地位。
在柯比意時期的貢獻
作為主任建築師,朱利安的參與遠超過一般助理的角色。
• 威尼斯醫院(Venice Hospital):以開放式矩陣結構與模組化設計聞名,被視為建築結構主義的典範,深刻影響Team 10討論。
• 哈佛卡本特中心(Carpenter Center for the Visual Arts):唯一位於北美的柯比意作品,融合現代主義動線與教育功能。
• 奧利維蒂電子計算實驗室(Olivetti Laboratories):展現高科技與人性化空間的結合。
• 其他重要計畫:包括昌迪加爾知識博物館、巴格達體育場、巴西利亞法國大使館、蘇黎世海蒂·韋伯博物館等。許多專案中,他被認為是共同作者而非僅為執行者。
獨立事業與國際發展
柯比意過世後,朱利安負責威尼斯工作室並推進醫院第二版設計,然而該案於1972年被市政府中止。他隨後成立「Atelier Jullian」,與柯比意晚期的同事(如José Oubrerie)繼續合作,設計了西班牙瓦倫西亞展覽中心(1969)、摩洛哥拉巴特法國大使館(1978–1984)等重要作品。1980年代中期,他移居美國,1987年與Ann Pendleton共同創立新事務所,參與包括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住宅在內的多個專案,並在哈佛、康乃爾、賓大等多所大學任教。
回到智利與晚年作品
在美國生活17年後,朱利安於73歲時回到智利,定居聖地牙哥並於多所大學授課。他在此期間接下最後一件住宅計畫——位於馬貝拉的「Maison Mars」,體現其對地域性與現代性融合的關注。2008年3月21日,他因心臟衰竭於聖地牙哥辭世,享年76歲。
評價與影響
朱利安的建築實踐橫跨拉丁美洲、歐洲、非洲與北美,既承襲柯比意的現代主義語彙,也注入自身對結構主義、地域性與使用者經驗的反思。楊恩達認為,他的價值在於打破「大師與弟子」的單向傳承,將柯比意的理念轉化為可回應不同文化與城市語境的建築語言,並在教育領域持續培養跨文化的建築人才。儘管名氣不如柯比意等巨擘響亮,他的作品卻為後世提供了現代主義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在地化實踐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