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建築傳媒獎揭曉 最重要獎項爆出冷門
轉貼自南都網
全場近400名觀眾多次起立,向一位94歲的長者一再鼓掌致敬,這是在中國建築傳媒獎現場出現的一幕。12月27日晚7點30分時,由本報和南都週刊舉辦的首屆中國建築傳媒獎頒獎典禮在深圳舉行。經過一年的籌備,兩個月的提名和評選,最終五項大獎全部揭曉。其中,青年建築師獎由標準營造團隊獲得;居住建築特別獎則頒發給廣東南海的土樓公社;組委會特別獎由台灣建築師謝英俊獲得;94歲高齡的建築師、教育家馮紀忠獲得傑出成就獎;壓軸的最佳建築獎大爆冷門,甘肅慶陽的毛寺生態實驗小學奪魁。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江藝平為獲獎者頒獎。
甘肅一小學捧走最重要獎項
首屆中國傳媒建築獎的口號為「走向公民建築」,所以此次提名、獲獎的團隊、個人、建築都無一例外地表現出關注民生,力圖在現代化的居住建築中找回更多公民權益的特點。
本次頒獎禮的最重要獎項———最佳建築獎,共有三個作品入圍。包括:台灣9·21地震教育園、甘肅慶陽毛寺生態實驗小學、香港濕地公園。最終由於香港建築師吳恩融、穆鈞設計的毛寺生態實驗小學爆冷,最終捧走大獎。
穆均在致獲獎感言時表示,在學校設計的過程中,建築師並沒有去追求所謂的時尚、誇張的形式或任何以自我為中心的設計意念,只是想建一所學校。
而最令現場400多位嘉賓感動的是,毛寺生態實驗小學校長帶來的那句話:「從現在開始學校不再需要燒煤來取暖,省下來的錢可以為孩子們多買新書。」穆均說:「今天越來越多的建築師已將目光從光鮮的都市階層轉向極需關注的社會弱勢群體。中國建築傳媒獎的設立便是其最好的證明。」
台灣建築師謝英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最佳建築獎是本次評獎的最大亮點,它恰如其分地體現了大獎的宗旨和價值取向。可以說,入圍的作品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毛寺生態實驗小學則屬於『高難度』的設計,外表質樸,規模小,跨度大,就地取材,體現高科技,低技術,使得當地農民也參與到施工當中。放在中國當代的建築設計中,可以說顛覆了一般的慣性。這個結果非常恰當,也讓我很激動。
馮紀忠讓現場無比感動
94歲高齡的建築師、教育家馮紀忠親自到場領得傑出成就獎,亦成為本次頒獎禮的最大亮點。在主持人宣佈馮紀忠獲獎時,台下400多名觀眾集體起立鼓掌,向這位中國建築界的泰斗致以敬意。
馮紀忠在輪椅上發表了自己的獲獎感言。他說:「我領取這個獎,不是為我個人領取的,也是替和我同時代,有著共同思想、價值觀的建築師來領取這個獎。我年紀大了,現在做的工作少了,這是對我前半生工作肯定。我深知我做得還不夠。」
馮紀忠老先生也發表了自己對於公民建築的理解,他認為所有的建築都應該是為公民服務的,建築師在進行設計創作時候,更要時刻提醒自己,有責任為改善百姓的生活條件而努力。
首屆傳媒建築獎共設有五個獎項目,除了終身成就獎、最佳建築獎外,其他三個重量級獎項,青年建築師獎由標準營造團隊獲得;居住建築特別獎則頒發給廣東土樓公社;組委會特別獎由台灣建築師謝英俊獲得。
標準營造團隊的代表在發言時,以年輕人特有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建築理念,他說:「我們對追隨和模仿現在流行的大師不感興趣,對於成為山寨版的庫哈斯不感興趣,對形式上的抄襲和模仿會感到羞恥而不是感到沾沾自喜,對於以建築設計為工具、追求利益為目的的人有一定的反感。」這正與本次大獎的精神不謀而合。
由都市實踐設計的土樓公社則因為致力於關注改善低收入人群居住的環境,而受到評委的一致認可。台灣建築師謝英俊在四川地震後,趕赴災區,全力投入災後重建,並將自己在台灣十多年的經驗帶到四川,由此獲得了組委會特別獎。南方都市報執行總編輯莊慎之出席典禮。
主辦方觀點
中國建築傳媒獎是側重建築的社會評價的獎項。從社會的層面評價建築,關注建築的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是該獎項由南方都市報這樣的大眾媒體發起的意義所在,也是南方都市報「致力於做公民意識的啟蒙者,公民社會的推動者」的辦報宗旨的具體體現。
在中國建築傳媒獎之前,中國還沒有一個從建築的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來評價建築的獎項。中國建築傳媒大獎的舉辦,將填補這一空白。我們有理由相信,超前的意識及認真的態度,能使這個獎項成為國內最有影響力的建築獎。
———莊慎之,南方都市報執行總編輯
光榮榜
最佳建築獎———毛寺生態實驗小學
頒獎詞:毛寺生態實驗小學,它結合地形條件,使用地方材料,營造出豐富、自然的室內外空間環境,並在自然通風採光,保溫和糞便處理等方面獨具匠心,用適用技術達到了節能和環保的要求。另外,當地工匠的營造,傳統技藝和現代設計的結合,也使這個並非引人注目的建築實踐有了積極的社會意義,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一個範例。
居住建築特別獎———土樓公舍
頒獎詞:為今日中國城市中低收入人群設計廉租房,將「新土樓」植入當代城市,利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閒散土地建造,試圖探索出中國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解決之道。作為一種解決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大量人口遷入產生的居住問題的實踐,土樓公舍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其內部社區空間的營造具有人文關懷精神。但「土樓」是否能成為一種理性的定式?內封閉式的圓形設計是否會導致使用者與城市互動方面的脫離?還有高密度居住狀態下容易產生的相互干擾問題,這些也是值得思考和有待觀察的。
傑出成就獎———馮紀忠
頒獎詞:馮紀忠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是中國現代建築的奠基者,也是中國城市規劃專業的創始人。雖然馮先生的著作和設計作品並不多,但他的論文《空間原理》和設計作品「上海松江方塔園」,卻代表了那個時代中國建築的一種新文人建築思想和設計理念,其深邃的建築哲學思想融入建築教育和文化傳播系統中,對當代中國建築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其意義不可低估。
青年建築師獎———標準營造事務所(團隊)
頒獎詞:標準營造,中國目前最優秀的設計團隊之一。標準營造的實踐超越了傳統的設計職業劃分,其在一系列重要的設計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發展了在歷史文化地段中進行景觀與建築創作的特長和興趣。標準營造尊重基層、隱藏自我、注意環保的設計理念,在當下社會值得褒揚和肯定。
組委會特別獎———謝英俊
頒獎詞:謝英俊,為最具社會關懷之建築師,以為弱勢族群爭取居住權及協助其自力造屋為職志之建築師,為建築師投入非營利性公共服務工作及關懷社會之典範。汶川地震後,大陸建築師試圖在重建中有所作為,然由於民居設計經驗和「入世」經驗不足,多半途而終。唯台灣建築師謝英俊攜台灣「9·21」地震重建之經驗,積極聯繫各重建官方、民間組織,以及海內外贊助企業,迅速建立重建工作小組,進駐震區,實地考察和開展大面積重建工作。謝英俊的重建團隊長期居住在災區,實地展開調查和設計,並以重建模式推廣為己任,是值得特別關注和獎勵的。
聲音
「所有的建築都應該是公民建築」
「公民建築是建築,其他的建築如果不是為公民服務、作為公民的聲音,它就不是建築。」當滿頭白髮、坐著輪椅的馮老用略微顫抖的聲音說出這句話時,台下觀眾自動全場起立、掌聲滿堂。
馮紀忠已有94歲高齡,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坐著輪椅來到的現場,大會頒給他「傑出成就獎」。這位我國著名的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中國現代建築的奠基者、中國城市規劃專業的創始人,在領獎台上一再強調「所有的建築都應該是公民建築」,他說:「在我工作當中,我的理念,我所堅持的,其實現在自問就是公民建築,凡是不是公民建築的東西我都加以批評或者不滿意。我們要認識這個問題,現在得這個獎,我就更加肯定了公民建築不只是建築,而是整體的建築,整體建築是什麼?是整個自然界我們所接觸到的都包含在內。」
「我們對形式上的抄襲和模仿會感到羞恥」
「我們對追隨和模仿現在流行的大師不感興趣,對於成為山寨版的庫哈斯不感興趣,對形式上的抄襲和模仿會感到羞恥而不是感到沾沾自喜……」獲得青年建築師獎的標準營造團隊代表此番表白,贏得台下一片擊掌贊同。
在走向公民建築的主題之下,此次建築傳媒大獎的青年建築師們對其自身定位和社會責任多有思考和探討,標準營造團隊代表說出了他們的理想:「我想我們代表一些年輕人,希望給建築一個更乾淨的動機,用更平常的心態,認認真真地為普通的老百姓創造建築的年輕人。」
全場近400名觀眾多次起立,向一位94歲的長者一再鼓掌致敬,這是在中國建築傳媒獎現場出現的一幕。12月27日晚7點30分時,由本報和南都週刊舉辦的首屆中國建築傳媒獎頒獎典禮在深圳舉行。經過一年的籌備,兩個月的提名和評選,最終五項大獎全部揭曉。其中,青年建築師獎由標準營造團隊獲得;居住建築特別獎則頒發給廣東南海的土樓公社;組委會特別獎由台灣建築師謝英俊獲得;94歲高齡的建築師、教育家馮紀忠獲得傑出成就獎;壓軸的最佳建築獎大爆冷門,甘肅慶陽的毛寺生態實驗小學奪魁。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副總編輯江藝平為獲獎者頒獎。
甘肅一小學捧走最重要獎項
首屆中國傳媒建築獎的口號為「走向公民建築」,所以此次提名、獲獎的團隊、個人、建築都無一例外地表現出關注民生,力圖在現代化的居住建築中找回更多公民權益的特點。
本次頒獎禮的最重要獎項———最佳建築獎,共有三個作品入圍。包括:台灣9·21地震教育園、甘肅慶陽毛寺生態實驗小學、香港濕地公園。最終由於香港建築師吳恩融、穆鈞設計的毛寺生態實驗小學爆冷,最終捧走大獎。
穆均在致獲獎感言時表示,在學校設計的過程中,建築師並沒有去追求所謂的時尚、誇張的形式或任何以自我為中心的設計意念,只是想建一所學校。
而最令現場400多位嘉賓感動的是,毛寺生態實驗小學校長帶來的那句話:「從現在開始學校不再需要燒煤來取暖,省下來的錢可以為孩子們多買新書。」穆均說:「今天越來越多的建築師已將目光從光鮮的都市階層轉向極需關注的社會弱勢群體。中國建築傳媒獎的設立便是其最好的證明。」
台灣建築師謝英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最佳建築獎是本次評獎的最大亮點,它恰如其分地體現了大獎的宗旨和價值取向。可以說,入圍的作品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毛寺生態實驗小學則屬於『高難度』的設計,外表質樸,規模小,跨度大,就地取材,體現高科技,低技術,使得當地農民也參與到施工當中。放在中國當代的建築設計中,可以說顛覆了一般的慣性。這個結果非常恰當,也讓我很激動。
馮紀忠讓現場無比感動
94歲高齡的建築師、教育家馮紀忠親自到場領得傑出成就獎,亦成為本次頒獎禮的最大亮點。在主持人宣佈馮紀忠獲獎時,台下400多名觀眾集體起立鼓掌,向這位中國建築界的泰斗致以敬意。
馮紀忠在輪椅上發表了自己的獲獎感言。他說:「我領取這個獎,不是為我個人領取的,也是替和我同時代,有著共同思想、價值觀的建築師來領取這個獎。我年紀大了,現在做的工作少了,這是對我前半生工作肯定。我深知我做得還不夠。」
馮紀忠老先生也發表了自己對於公民建築的理解,他認為所有的建築都應該是為公民服務的,建築師在進行設計創作時候,更要時刻提醒自己,有責任為改善百姓的生活條件而努力。
首屆傳媒建築獎共設有五個獎項目,除了終身成就獎、最佳建築獎外,其他三個重量級獎項,青年建築師獎由標準營造團隊獲得;居住建築特別獎則頒發給廣東土樓公社;組委會特別獎由台灣建築師謝英俊獲得。
標準營造團隊的代表在發言時,以年輕人特有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建築理念,他說:「我們對追隨和模仿現在流行的大師不感興趣,對於成為山寨版的庫哈斯不感興趣,對形式上的抄襲和模仿會感到羞恥而不是感到沾沾自喜,對於以建築設計為工具、追求利益為目的的人有一定的反感。」這正與本次大獎的精神不謀而合。
由都市實踐設計的土樓公社則因為致力於關注改善低收入人群居住的環境,而受到評委的一致認可。台灣建築師謝英俊在四川地震後,趕赴災區,全力投入災後重建,並將自己在台灣十多年的經驗帶到四川,由此獲得了組委會特別獎。南方都市報執行總編輯莊慎之出席典禮。
主辦方觀點
中國建築傳媒獎是側重建築的社會評價的獎項。從社會的層面評價建築,關注建築的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是該獎項由南方都市報這樣的大眾媒體發起的意義所在,也是南方都市報「致力於做公民意識的啟蒙者,公民社會的推動者」的辦報宗旨的具體體現。
在中國建築傳媒獎之前,中國還沒有一個從建築的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來評價建築的獎項。中國建築傳媒大獎的舉辦,將填補這一空白。我們有理由相信,超前的意識及認真的態度,能使這個獎項成為國內最有影響力的建築獎。
———莊慎之,南方都市報執行總編輯
光榮榜
最佳建築獎———毛寺生態實驗小學
頒獎詞:毛寺生態實驗小學,它結合地形條件,使用地方材料,營造出豐富、自然的室內外空間環境,並在自然通風採光,保溫和糞便處理等方面獨具匠心,用適用技術達到了節能和環保的要求。另外,當地工匠的營造,傳統技藝和現代設計的結合,也使這個並非引人注目的建築實踐有了積極的社會意義,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一個範例。
居住建築特別獎———土樓公舍
頒獎詞:為今日中國城市中低收入人群設計廉租房,將「新土樓」植入當代城市,利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閒散土地建造,試圖探索出中國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解決之道。作為一種解決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大量人口遷入產生的居住問題的實踐,土樓公舍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其內部社區空間的營造具有人文關懷精神。但「土樓」是否能成為一種理性的定式?內封閉式的圓形設計是否會導致使用者與城市互動方面的脫離?還有高密度居住狀態下容易產生的相互干擾問題,這些也是值得思考和有待觀察的。
傑出成就獎———馮紀忠
頒獎詞:馮紀忠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是中國現代建築的奠基者,也是中國城市規劃專業的創始人。雖然馮先生的著作和設計作品並不多,但他的論文《空間原理》和設計作品「上海松江方塔園」,卻代表了那個時代中國建築的一種新文人建築思想和設計理念,其深邃的建築哲學思想融入建築教育和文化傳播系統中,對當代中國建築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其意義不可低估。
青年建築師獎———標準營造事務所(團隊)
頒獎詞:標準營造,中國目前最優秀的設計團隊之一。標準營造的實踐超越了傳統的設計職業劃分,其在一系列重要的設計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發展了在歷史文化地段中進行景觀與建築創作的特長和興趣。標準營造尊重基層、隱藏自我、注意環保的設計理念,在當下社會值得褒揚和肯定。
組委會特別獎———謝英俊
頒獎詞:謝英俊,為最具社會關懷之建築師,以為弱勢族群爭取居住權及協助其自力造屋為職志之建築師,為建築師投入非營利性公共服務工作及關懷社會之典範。汶川地震後,大陸建築師試圖在重建中有所作為,然由於民居設計經驗和「入世」經驗不足,多半途而終。唯台灣建築師謝英俊攜台灣「9·21」地震重建之經驗,積極聯繫各重建官方、民間組織,以及海內外贊助企業,迅速建立重建工作小組,進駐震區,實地考察和開展大面積重建工作。謝英俊的重建團隊長期居住在災區,實地展開調查和設計,並以重建模式推廣為己任,是值得特別關注和獎勵的。
聲音
「所有的建築都應該是公民建築」
「公民建築是建築,其他的建築如果不是為公民服務、作為公民的聲音,它就不是建築。」當滿頭白髮、坐著輪椅的馮老用略微顫抖的聲音說出這句話時,台下觀眾自動全場起立、掌聲滿堂。
馮紀忠已有94歲高齡,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坐著輪椅來到的現場,大會頒給他「傑出成就獎」。這位我國著名的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中國現代建築的奠基者、中國城市規劃專業的創始人,在領獎台上一再強調「所有的建築都應該是公民建築」,他說:「在我工作當中,我的理念,我所堅持的,其實現在自問就是公民建築,凡是不是公民建築的東西我都加以批評或者不滿意。我們要認識這個問題,現在得這個獎,我就更加肯定了公民建築不只是建築,而是整體的建築,整體建築是什麼?是整個自然界我們所接觸到的都包含在內。」
「我們對形式上的抄襲和模仿會感到羞恥」
「我們對追隨和模仿現在流行的大師不感興趣,對於成為山寨版的庫哈斯不感興趣,對形式上的抄襲和模仿會感到羞恥而不是感到沾沾自喜……」獲得青年建築師獎的標準營造團隊代表此番表白,贏得台下一片擊掌贊同。
在走向公民建築的主題之下,此次建築傳媒大獎的青年建築師們對其自身定位和社會責任多有思考和探討,標準營造團隊代表說出了他們的理想:「我想我們代表一些年輕人,希望給建築一個更乾淨的動機,用更平常的心態,認認真真地為普通的老百姓創造建築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