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物就是圍牆
* 2009-05-10
* 新聞速報
* ■陳至中/台北報導
台灣大學以各種方式,讓圍牆逐漸消失,無獨有偶,幾個街區外的台灣師範大學,也把圍牆當作校園規畫的重點,近年來積極加開出入口、拆除圍牆上的鐵絲網、碎玻璃,未來也打算把和平東路、師大路交界口的圍牆全數拆除,周圍建築物的大門,也將改為朝向馬路。
台師大曾擁有台灣最高的校園圍牆,除了三公尺多實體水泥牆,上頭還安裝了鐵絲網和碎玻璃,師生的安全獲得保障,但也給人「監獄」的觀感。終於在九十六年師生的抗議下,校方才拆掉這些不美觀的設施。
台師大總務長侯世光表示,最新的管理觀念是「建築物就是圍牆」,監視器二十四小時監控,出入需刷門禁卡,圍牆已沒有意義。台師大最早拆除的圍牆是綜合大樓一帶(靠和平東路),當時還引起師生強烈辯論,最後妥協為設置可變動的柵欄,白天開放晚上封閉,兼具安全及便利。
侯世光說,隨著時代變遷,大學除了教學、仰賴政府補助,還需自行創造收益,綜合大樓是一個好例子,拆除圍牆後,一樓商家服務的對象不再只是學生,還包括周遭社區的居民。未來在校本區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一角的樂智樓也將對外招商營運,圍牆將拆除改成開放的廣場。
至於還沒拆除的圍牆,侯世光表示,將會進行美化,靠近師大夜市一代將變成「小吃廊道」,以陶版藝術裝飾,音樂系周圍則會設計成「音樂廊道」,就是為了將死板的水泥圍牆,化身為藝術的畫布。
讓大學的高牆倒下
* 2009-05-10
* 新聞速報
* ■陳至中/台北報導
曾幾何時,台北的大學興起一股「去圍牆運動」,帶刺的鐵柵欄被拆下,換成低矮的灌木,或是抬腳就能跨過的矮牆,人們從外頭便能一眼看穿校園
圍牆是大學的疆界,彷彿一道利刃,劃開靜謐的校園及喧擾的市區。曾幾何時,台北的大學興起一股「去圍牆運動」,帶刺的鐵柵欄被拆下,換成低矮的灌木,或是抬腳就能跨過的矮牆,人們從外頭便能一眼看穿校園,視線毫無遮蔽。
當校園的高牆倒下,帶來的是怎樣的校園、社區關係?而師生安全及校產,又該如何保護呢?
台灣大學是最早著手拆除圍牆的大學之一,八十九年將舟山路收為校地後,舟山路兩側的圍牆,變成第一波拆除目標。校方將舟山路縮小,周圍多出的土地改建成 廣場、綠地,車水馬龍的二線道馬路,轉眼變成校園內的羊腸小道,不再有汽車來回穿梭,只剩男女學生輕鬆地騎乘單車,享受微風吹拂臉龐的快感。
經過十年的整建,舟山路兩旁的圍牆已消失的無影無蹤,只剩圖書館周圍留有一小段拆除鐵柵的圍牆,隱沒在樹木之中。圍牆的高度僅在腰間,不仔細觀看,還以為是樹木的籬笆。
不僅是舟山路,台大近年來整建校舍,也順便改建周圍的圍牆,新生南路一側的「防線」已然撤守,圍牆全數「低矮化」,行人大腳一跨就能進入校園。
台大校園規畫小組召集人、城鄉及建築所教授林峰田表示,學校設有圍牆,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習慣,一方面便於管理,一方面則強調產權,圍牆之內自為天地,不容外人侵門踏戶!
近年來門禁、監視器等保全科技進步神速,管理觀念也有所改變,從「線」轉變成「點」,只需在各大樓出入口加強管控,就能保證建築物的安全。原本圍牆與建築物間的空間,反而會成為治安的死角。
如此一來,校園的圍牆只剩下「心理作用」,如同已失去防衛功能的萬里長城。但不能否認的是,圍牆是「歷史記憶」的一部份,因此也不能全部拆光,例如校門 口附近的圍牆,在沒有網路的時代是榜單張貼之處,多少學子在此找尋自己的名字,這段伴隨著笑與淚的圍牆,就不能任意拆掉。
而其他地方,台大的作法是將圍牆高度減半,或以低矮灌木取代,成為「綠籬」,依舊有界定範圍的功能,卻能使人們的「視覺高度」透空,視線所及沒有遮蔽!
至於宿舍周遭,除了有安全疑慮,還有隱私的問題,特別是低樓層的住宿生,總不希望自己被看光光,解決方法是在宿舍周遭多重樹木,成為具有一定高度的「樹籬」。
林峰田表示,圍牆逐漸拆除後,也有許多後遺症產生,例如校園開放後,許多車子開進校園橫衝直撞,生態池也被任意放養,出現許多怪異生物,幾乎演變成「生態浩劫」,這些都是新觀念引入的後遺症,需要時間適應。
* 新聞速報
* ■陳至中/台北報導
台灣大學以各種方式,讓圍牆逐漸消失,無獨有偶,幾個街區外的台灣師範大學,也把圍牆當作校園規畫的重點,近年來積極加開出入口、拆除圍牆上的鐵絲網、碎玻璃,未來也打算把和平東路、師大路交界口的圍牆全數拆除,周圍建築物的大門,也將改為朝向馬路。
台師大曾擁有台灣最高的校園圍牆,除了三公尺多實體水泥牆,上頭還安裝了鐵絲網和碎玻璃,師生的安全獲得保障,但也給人「監獄」的觀感。終於在九十六年師生的抗議下,校方才拆掉這些不美觀的設施。
台師大總務長侯世光表示,最新的管理觀念是「建築物就是圍牆」,監視器二十四小時監控,出入需刷門禁卡,圍牆已沒有意義。台師大最早拆除的圍牆是綜合大樓一帶(靠和平東路),當時還引起師生強烈辯論,最後妥協為設置可變動的柵欄,白天開放晚上封閉,兼具安全及便利。
侯世光說,隨著時代變遷,大學除了教學、仰賴政府補助,還需自行創造收益,綜合大樓是一個好例子,拆除圍牆後,一樓商家服務的對象不再只是學生,還包括周遭社區的居民。未來在校本區和平東路與師大路一角的樂智樓也將對外招商營運,圍牆將拆除改成開放的廣場。
至於還沒拆除的圍牆,侯世光表示,將會進行美化,靠近師大夜市一代將變成「小吃廊道」,以陶版藝術裝飾,音樂系周圍則會設計成「音樂廊道」,就是為了將死板的水泥圍牆,化身為藝術的畫布。
讓大學的高牆倒下
* 2009-05-10
* 新聞速報
* ■陳至中/台北報導
曾幾何時,台北的大學興起一股「去圍牆運動」,帶刺的鐵柵欄被拆下,換成低矮的灌木,或是抬腳就能跨過的矮牆,人們從外頭便能一眼看穿校園
圍牆是大學的疆界,彷彿一道利刃,劃開靜謐的校園及喧擾的市區。曾幾何時,台北的大學興起一股「去圍牆運動」,帶刺的鐵柵欄被拆下,換成低矮的灌木,或是抬腳就能跨過的矮牆,人們從外頭便能一眼看穿校園,視線毫無遮蔽。
當校園的高牆倒下,帶來的是怎樣的校園、社區關係?而師生安全及校產,又該如何保護呢?
台灣大學是最早著手拆除圍牆的大學之一,八十九年將舟山路收為校地後,舟山路兩側的圍牆,變成第一波拆除目標。校方將舟山路縮小,周圍多出的土地改建成 廣場、綠地,車水馬龍的二線道馬路,轉眼變成校園內的羊腸小道,不再有汽車來回穿梭,只剩男女學生輕鬆地騎乘單車,享受微風吹拂臉龐的快感。
經過十年的整建,舟山路兩旁的圍牆已消失的無影無蹤,只剩圖書館周圍留有一小段拆除鐵柵的圍牆,隱沒在樹木之中。圍牆的高度僅在腰間,不仔細觀看,還以為是樹木的籬笆。
不僅是舟山路,台大近年來整建校舍,也順便改建周圍的圍牆,新生南路一側的「防線」已然撤守,圍牆全數「低矮化」,行人大腳一跨就能進入校園。
台大校園規畫小組召集人、城鄉及建築所教授林峰田表示,學校設有圍牆,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習慣,一方面便於管理,一方面則強調產權,圍牆之內自為天地,不容外人侵門踏戶!
近年來門禁、監視器等保全科技進步神速,管理觀念也有所改變,從「線」轉變成「點」,只需在各大樓出入口加強管控,就能保證建築物的安全。原本圍牆與建築物間的空間,反而會成為治安的死角。
如此一來,校園的圍牆只剩下「心理作用」,如同已失去防衛功能的萬里長城。但不能否認的是,圍牆是「歷史記憶」的一部份,因此也不能全部拆光,例如校門 口附近的圍牆,在沒有網路的時代是榜單張貼之處,多少學子在此找尋自己的名字,這段伴隨著笑與淚的圍牆,就不能任意拆掉。
而其他地方,台大的作法是將圍牆高度減半,或以低矮灌木取代,成為「綠籬」,依舊有界定範圍的功能,卻能使人們的「視覺高度」透空,視線所及沒有遮蔽!
至於宿舍周遭,除了有安全疑慮,還有隱私的問題,特別是低樓層的住宿生,總不希望自己被看光光,解決方法是在宿舍周遭多重樹木,成為具有一定高度的「樹籬」。
林峰田表示,圍牆逐漸拆除後,也有許多後遺症產生,例如校園開放後,許多車子開進校園橫衝直撞,生態池也被任意放養,出現許多怪異生物,幾乎演變成「生態浩劫」,這些都是新觀念引入的後遺症,需要時間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