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大學建築實驗雙年展 2010 開天窗-不在場的建築 2010.06.04~2010.07.04
2010 第一屆建築實驗雙年展將以【開天窗--不在場的建築Non-places__Architecture of pheromonal presence】為題,透過空間創作的虛與實、建造與未被建造的、在場的辯證與不在場的廣延,經由知覺的神祕聯繫方式而有的覺知,找出「理性的直觀」與 「非理性的秩序」之間詭譎的滲透魅力。
建築實驗並非否定現實,而是一種提醒,暗示了潛伏在現實中理性秩序中的危機,由實踐大學建築設 計系專任助理教授包涵榛及建築師朱弘楠聯合策展, 「How to think architecture differently?」 當建築(教育)逐漸成為一種安於現狀或約定俗成的既成狀態時,面對這樣的提問,任何現成的(ready-made)答案反將成為建築(教育)做為一種專業 實踐的阻礙。這樣的提問其實並無法有也不應該有所謂的答案,其真正的價值在於提醒我們以一種質疑所有答案的姿態,不停地去反省與嚴謹地面對提問的本身。而 (不)在場(in non- places)正為這樣的姿態提供了一個最有趣的位置。
參展藝術家陣容包括由實踐建築設計系畢業,牛俊 強、吳耿禎、姚仲涵、席時斌、許唐瑋、葉俊慶、蔡秉璇、蕭有志等八位新銳藝術創作者,運用新媒體、影像、實體構築等媒材交互作用於特定場域與場域的遊移 間,示現新新世代建築人如何從絕對理性主義秩序中叛逃、如何為「建築」價值辯護又如何更新建築思維或突圍的種種可能。
主題:開天窗--不在場的建築 Non-places__Architecture of Pheromonal Presence
主辦單位: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展覽日期:2010年6月4日~2010年7月4日
展覽地點:台北實踐大學圖書館暨中央草坪
策展人Curators:包涵榛 朱弘楠
評論人Critics:王增榮 張小虹 詹偉雄 黃建宏
參展人Artists : 牛俊強 吳耿禎 姚仲涵 席時斌 許唐瑋 葉俊慶 蔡秉璇 蕭有志
網站: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座談:2009年6月4日 3:00PM
地點: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L棟401
地址:台北市大直街70號
與談人:王增榮 安郁茜 張小虹 詹偉雄 黃建宏
開幕:2009年6月4日6:00PM
地點: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圖書館B1
地址:台北市大直街70號
策展人
包涵榛 Han-Jhen Pao
米 蘭國立藝術學院舞台設計碩士。曾獲得台灣室內設計協會競圖【90’個人工作室】 首獎及 日本東京XxL國際建築設計競圖 【HOUSE FOR ADAM+EVA 】第二名。從事複合媒材空間裝置創作、劇場舞台/室內/建築/景觀規劃設計、跨領域創作暨教學計劃整合及社區建築人文歷史資源整合計劃。目前為建築藝術創 作者並任職於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
1998 國家音樂廳李泰祥【太虛吟】舞台設計
1998 義大利羅馬 【學院藝術 】 聯展
2000-迄今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2003 台北當代藝術館室內空間設計修繕計畫主持人
2003 受邀故宮博物院/稻田電影工作室【歷史典藏新生命 ( behind the palace) 】
創作與拍攝計畫
2004 受邀參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城市謠言華人建築展2004】
2005 二水建築空間設計工作室設計總監
2006 實踐大學INFO BOX規劃設計主持人
2007 實踐大學K棟研究大樓規劃設計主持人
2009 北京上海兩岸建築學術交流暨設計工作營
2009 受訪Discovery travel & living 頻道「龐鎐敲敲門」節目
2010 SCU+LA FA 2010跨界工作營
朱弘楠 Hung-Nan Chu
1993 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
1998 賓夕凡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藝術研究所建築碩士(M. Arch), 畢業榮獲傑出設計銀牌
1999-2003 費城Ballinger Architects 資深專案設計師,專案作品布朗大學生命科學館榮獲2001年美國建築師協會費城分會年度建築佳作獎
2004 - 2006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經理
2007 - Present金以容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合夥人
2009 - Present 中華民國註冊建築師
2002 - Present 美國賓夕凡尼亞州註冊建築師
2002 - 2006 美國建築師協會費城分會會員
2004 - 2009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二年級設計課指導
2007 - 2009 成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畢業設計課指導, 多位指導學生榮獲臺灣新建築人獎首獎、第二名及入圍佳作之肯定
2009 - Present 實踐大學建築系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級專家, 三年級設計課指導
參展人
牛俊強 Nat Niu
網站: 牛俊強 Nat Niu
1983年生於台灣屏東,2005畢業於實踐大學室內空間設計學系,2009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從事錄像、數位攝影、複合裝置等多媒材創作。並兼職平面、商業設計、劇場攝影及MV導演。目前為藝術創作者。
曾參與鹿特丹國際影展短片競賽、法國Tours亞洲電影節、北京夏日數位娛樂節、韓國亞洲學生及年輕藝術家藝術節、台北數位藝術節、台北電影節,及台北美術獎、世安美學獎等國內外展覽。
早期作品以自身成長,記憶與情緒交錯為創作文本,指涉都市集體居住的焦慮。現階段的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片刻當下。
吳耿禎 Jam Wu
1979 年生於台灣台南。2006年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畢業。詩人,攝影師,劇場設計,藝術工作者等跨界身份。早期作品以童年家鄉的溪畔記憶發展成個人敘述空 間。2006年獲雲門舞集流浪者計劃前往中國陝北,作品受到中國民間藝術啟發,充滿濃厚的東方哲學。作品形式運用於空間裝置,劇場設計,媒體裝置,行為紀 錄,公共藝術等。近期作品伸探台灣及中國的歷史對照,試圖強調當代藝術如何自我定義,東方身份。
姚仲涵Chung-Han Yao
網站:姚仲涵 YAO, Chung-Han
1981生於台北
2005畢業於實踐大學室內空間設計學系
2008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台灣活躍的聲音藝術家,聲音組織「i/O Lab.」的發起人,隨後發起「南海啥聲」、「失聲祭」,由年輕藝術家自行串聯的藝術活動。
聲 音裝置作品曾展出於「日本NTTICC」、「東京3331 ART CYD」、「北京今日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日本福岡亞洲藝術美術館」、「韓國光州市立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國立 台灣美術館」。聲音現場曾多次發表於國外如:香港、杭州、福岡、東京。
席時斌 Shih- Pin Hsi
網站:席時斌 Shih- Pin Hsi
1977 年生於台灣台北,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MFA)。專長複合媒體空間雕塑。過去以來的創作擅長揀擇日常物象的基本構造形貌,透過「構 / 解」的手法打造出隱性奇詭的形體與空間;並藉引古典演練的精神技術與自然詮釋的創作迴路中,揭示著構築與消滅的特殊詭譎思考,冀以描繪出數位時代之於當代 雕塑的新輪廓。歷年參與多次公共空間環境藝術改造工程以及國際藝術家駐村計畫。過去作品入選2008 臺灣美術新貌獎-立體創作系列、2008 台灣國際木雕競賽、2008 高雄獎。並獲得2007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卓越獎。自2006 年起陸續發表個人創作,現居住創作於台灣台北。
葉俊慶 Chun- Ching Yeh(Qmore)
1974年生,台灣南投人。現任教於台北實踐大學媒體傳達系與建築設計系。自米蘭Domus Academy畢業後,多從事概念產品開發與展示空間等設計、
並 以數位錄像、互動裝置、複合裝置等多媒材創作。早期作品多以紀錄自身環境,記憶與鏡像交錯為創作文本,作品與計畫通常涵蓋公共與演出紀錄等形式。07年同 音樂人藝術家林強應邀製作台灣國家美術館亞洲藝術家雙年展,光種音子計畫,透過網際網路與互動技術創造出一座大型數位寧靜的森林(國美館典藏計畫)。曾參 與柏林青年設計師展、金馬獎國際影展、台北電影節主題獎、亞洲藝術雙年展、台北當代藝術館等國內外展覽。目前與好友共組跨域創作團體『鬧台妄想教室』,企 圖探索新媒體藝術、展現台灣在地精神與國際交流為樂。
許唐瑋 Tang-Wei Hsu
1980 年生的許唐瑋是相當活躍的新世代藝術家,國內外展覽邀約不斷。實踐空間設計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畢業,在空間設計系的訓練下,許唐瑋的藝術 創作自然而然的往空間延展,他的作品滿是隨著黑色簽字筆端流洩而出、到處滋生蔓延的精密細緻圖像,一如幻想世界裡機械生物的繁衍歷程,在演進與變形中相互 糾結、纏繞、附生,帶領觀者進入外太空般的科幻世界,甜美卻又帶有些許淡淡的疏離感。
許唐瑋的繪畫語言相當獨特,多以纖細的線條牽引出的 各類生物的形體,如同細胞分裂般的或孤立或叢聚,有時就像是記錄這些外太空生物忘情的嘻鬧、追逐和遊戲似的,大量運用線條、圓體變形以及色彩等元素,在空 間中營造出豐富多層次的變化。那些在畫布上幻化而出的不規則又抽象的時空,乍看下有如放大的細胞組織,或是不知名的星體緩緩流動著,往畫面四周擴散。
蔡秉璇 Ping-Hsuan Tsai
1980 年生,台北人,西班牙Universidad Politecnica de Madrid建築碩士。從事空間裝置創作/劇場舞台/ 室內 /建築設計規劃,現執教台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早期作品多從自身出發,探討人與記憶/感知/空間關係。目前思考著重於建築體與環境依存介面關係,以微 建築行為介入環境/材料循環經驗,利用空間環境碎片為材質,構築新的概念空間,轉譯所關注之社會議題。
蕭有志 Yu-Chih Hsiao
蕭有志,1974年生,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建築碩士。創立大合設計及Design Laboratory,在方案、教學及創作三方面同步實踐「大量交織」的理念。
以微型空間創造做為都市設計的手段,跨方案的連結各種人、事、物等資源並轉化過剩為養份,視設計力為主動轉變社會的動能。目前為實踐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
展出作品
當我和你老去-Live
When I’m getting older with you IV
牛俊強 / 行為與現場裝置 / 2010
明信片Postcard
牛俊強 / 複合媒材 / 2007-2010
給吳林只菜 My Grandmother
吳耿禎 /單頻道錄像裝置 / 2010
台北聲音移動 1
姚仲涵 / 現場演出 / 2010
墨水乘 Ink shipping
席時斌 / 胡桃木,鋁,墨染 Mixed media / 2010
想像的劇場
許唐瑋 / 雕塑裝置 / 2010
廟會鬧台浮世繪
葉俊慶 / 互動影像裝置 / 2010
庭 Courtyard
蔡秉璇 / 空間裝置 / 2010
大搖籃IV, 2010
蕭有志 / 事件與空間裝置 / 2010
(大搖籃原創製作團隊:2009實踐大學建築系蕭組+蕭有志)
展出作品介紹
當我和你老去-Live
When I’m getting older with you IV
牛俊強 / 行為與現場裝置 / 2010
這系列作品,我將單一新聞畫面拓展出橫向的影像敘事,平鋪出鏡頭之後,隱匿的事件和虛設的情感。除了對照媒體新聞與當下的落差,也映照出我們對即時影像的需索,和身在其中無法擺脫的生活樣態。
女記者在這系列影像腳本中,從一個資訊中介者轉為自感的身體。在刻意放大的情感細節下,她從周圍密集的新聞訊息走出來,自身的姿態成為事件的來源。她不只是觀者在現實影像生活中的縮影,也是創作者某部份情感的投射—在那些無法補足、失衡的注視位置裡。
我藉由一個普遍的觀看經驗,引出一種模糊陌生的情緒。這情緒的記憶來自日常一閃即逝的瞬間-以永恆的姿態而來,逃逸的姿態而去。
明信片Postcard
牛俊強 / 複合媒材 / 2007-2010
展覽空間: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B1圖書館入口處(主題書區)
景 觀」系統下的城市地景,最明顯的莫於房地產企業所有人打的異地風格。其文字和圖像的異植、堆砌、示意和類比,已非其原指,不再釋意--它成為一種情調,並 帶點偏離的色彩,異地的況味。這些廣告不只回應居住上的消費文化,它們也顯現我們對城市的最終想像,是建構在符號式的場景上。這符號系統與此時此地、及其 中生活的人群切割脫離。它經由拼貼自成輪廓,彼此間又可互相替換;它製
造了在場證明,但其「現場」還未發生,以後也不會發生。這件作品是我對城市觀察的呈現—城市經驗將會走向符號的閱讀及累積。經由精於複製、擬態及移植的媒介產生的事件、圖像,因消費系統而無限繁衍,終將成為模糊曖昧的城市場域。
給吳林只菜 My Grandmother
吳耿禎 /單頻道錄像裝置 / 2010
展覽空間: 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B1圖書室 (進入圖書室 右轉之櫥窗前空地)
倚著助行器,幽幽暗暗捨不得開燈的廚房,潮濕的霉味撲鼻。
這已經是阿公往後五年。菜市場的塑膠袋積放已久的食物填滿剩下的空間。寶特瓶什麼的。
一顆雞蛋兩顆雞蛋一絡麵線兩絡麵線,像是已經放棄的生存意志般的食材腐敗,也食入肚。
阿嬤蹲坐盤踞在她的廚房已經多年,油蛇味與腐臭的體味混為一談。痰乾飛沫塗抹花色地板磁磚。
這一日,滿山的紅色蝴蝶從窗外飛舞進廚房,阿嬤依然在冰箱梳理她的頭髮,像是我記憶中二十年前那樣。
This day, all the red butterflies in the entire mountain dance and fly into the kitchen through window panels. Grandma still combs her hair by the refrigerator, just like what I have memorized her two decades ago.
台北聲音移動 1
姚仲涵 / 現場演出 / 2010
展覽空間: 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圖書館B2國際會議廳
「台北聲音移動 1」是一件思考城市聲音的作品,2010年初在東京駐村時,重新思考城市音景與人的關係,思考作品如何轉化以突破城市音景相似性的問題。
我 設定鏡頭內的可視範圍為音景基地,影像中的聲音來源(我)便依照設定的路徑開始聲音散步(或快步),同時,我不時使用手持的閃光燈向鏡頭拍照,以定位我的 位置。聲音散步(soundwalk)是一種經驗聲音的方法,經驗過程中,聽眾會放慢腳步專注聆聽城市裡的聲音,經過引導,觀眾可以聽到很近的聲音,也可 以聽到很遠的聲音。
「台北聲音移動 1」的基地設定為參展的藝術家,該如何設定路徑與散步(或快步),6月5號展覽開幕當天將會知道。
墨水乘 Ink shipping
席時斌 / 胡桃木,鋁,墨染 Mixed media / 2010
展覽空間: 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圖書館1F 開放書架區
席 時斌的創作透過分解、拼湊、重複錯置的生活經驗呈現出多樣華麗的裝置/雕塑,他的空間常藉由武斷任意的安排來構成,再依其形式的安排來作一連串的修正,其 中包含大量繁瑣或躁動的技巧。其創作主體圍繞在人與環境空間交雜衍生的後自然現象,而作品經常以都市的產業活動、人們的日常生活元素、自然環境…等,用以 形塑創作者的思維空間來介入固有之場所。自2007 年作者進行同名稱以《ship》為系列之空間雕塑創作計畫,以可重組、形變的造形構體,透過臨時性現地展出創作介入各自不同的空間(建築公共空間、商業空 間、藝術替代空間、藝廊、美術館…等)以回應其對城市觀察的經驗與思維。建築空間不只是一個遮風避雨的居處,如同作品的本質不止於睇看,人們意志自由地穿 刺在作品內,如同人們心靈終以自知、想像及動作來破壞空間法則。
2010 年作品《墨水乘 Ink shipping》選擇以實踐大學的新建圖書館為空間介入的目標,圖書館的空間體驗將透過以墨水色染、自由與奔瀉的造形語言,化為行動來解拆源自於尋常物 所造砌的建構體。作者揀選日常用於建築空間修飾的直線人造木,以火焰彎曲組成異狀的連續曲面,使它們突變為結構。謹慎的裝置入空間後,再狂躁的將作品的構 件,抽出、折斷、扭轉、交相插入,甚至到岌岌可危。這種相衝突的行為,使得他的作品經常形塑出一種孤寂的況味,卻又隱露出於人的揉合。而漸漸的引領他人潛 入那源自於日常的奇境。
想像的劇場
許唐瑋 / 雕塑裝置 / 2010
展覽空間: 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圖書館與體育館中間草坪
在 這片草地上似乎平衡著校園周邊建築的關係,它似乎有種特別的平靜感與神聖性,並由此草地的尺度與跨距,製造著一股週邊空間屬性定位。改變這塊校園中央的草 地將此位置進行置換,我將運用彩色的球體散佈在草地上,在視覺就像一個高爾夫球練習場一樣,改變這場域成為一輕鬆愉悅的氣氛的地方,打破原本的空間的使命 感,並置入另一曾意義的空間感。多種顏色的球體散落的方式,以小像素般的比例出現,在各個觀看距離的比例上,這大面積的草地呈現出似乎可以閱讀出另一層影 像般的想像感。我希望用此方式在此空間的二維與三維向度上,皆出現其他空間或畫面的想像。
廟會鬧台浮世繪
葉俊慶 / 互動影像裝置 / 2010
展覽空間: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看過戲的人都知道,正戲上演前會「扮仙」祈神、「鬧台」熱場,知會觀眾好戲即將上演。 傳統戲曲演正戲之前必須 鬧台 。
鬧台的用意要讓展演熱鬧並告知好戲即將開演。
台 灣是一個美麗的寶島,在這塊寶島上,除卻繽紛的自然景觀,最為珍貴的就是令人驚艷的人文地景與風俗民情。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從年初到年尾,各式各樣的節 慶活動總是在各地大小鄉鎮熱鬧上演。不論是慶元宵、賀端午,家家戶戶扶老攜幼都一定爭相參與這一年一度的年度盛事。在2007年的「亂,有秩序-台灣生活 美學設計聯展」當中,我們看到許多新奇有趣的創意設計,其實延續自台灣獨特地傳統民俗文化的脈絡而來,像是「痣鏡」或是「辦桌布」,處處充滿「台」味的原 創設計不僅使人輕鬆懷想過往,也從俗民社會的日常生活中提煉更多巧思。
因此本團隊提出「廟會鬧台浮世繪」這個原創設計系列概念,從台灣的點點滴滴生活現象著手,將設計回返至我們最熟悉的生活場域,尋覓鄉村與城市發展過程中,我們逐漸遺失的美好,首先,我們從民俗節慶的傳統文化出發-廟會。
民俗廟會,隨著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的代代相傳,經由地域或環境變遷的影響,而衍生出如今深具地方特色的台灣風俗,在歷史文化傳承與人們精神生活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北到南,全台各地廟會活動終年不斷,傳達出台灣人民心靈至誠的信仰。
在 臺灣,由於廟宇遍佈各地與宗教活動的興盛,舉凡神佛誕辰、建醮祭祀或安靈祈福,都會舉行熱鬧的廟會活動,而「王爺」與「媽祖」則是台灣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民 間信仰神祇,並依據各方供奉背景、神像淵源,或是信眾祖籍等因素之不同,而各自呈現同中求異之習俗與特色。其主要的祭典活動大都不離請神迎神、出巡遶境、 誦經祈福、設宴酬神、陣頭表演、藝陣遊行或過火、燒王船……大的神明出巡遶境則是一般廟會活動的重頭戲。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豐富的廟會活 動,除了具有知識、藝術與娛樂功能之外,也兼具教化民眾、凝聚民心和保鄉衛民的特色,更促使民俗廟會朝向民間戲劇與傳統藝術表演的蓬勃發展。因此,廟會文 化彷彿是台灣鄉土文化的縮影,從廟會活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台灣人民的信仰、藝術、人文的多元面貌,也真實地浮現了台灣民間信仰的價值觀。
祈福光明燈 Blessing Enchanted Lantern – Make a wish
發 想於台灣廟會節慶的祈福燈,將霧面塑料氣球堆疊成為一面牆,結合網路互動技術收集全世界參與計畫的朋友,運用大面積投影(Mapping技術)在每顆氣球 上,投射出每個人心中的願望物件、景象、或是觀眾自身的大頭像,可以宛如置身於廟會節慶中,結合互動立面感應裝置上的攝影機與投影將小時候夜市戳戳樂(洞 洞樂)方盒的概念遊戲,戳出觀眾的祈福與願望。
庭 Courtyard
蔡秉璇 / 空間裝置 / 2010
展覽空間: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圖書館1F戶外走廊
運 用廢棄的木製棧板,於基地上堆疊人可經驗之空間,同時透過作品材料的開始、構造與回收之循環,表達創作概念。”全球化”商業行為下為貨物流通所產生之重要 輔助工具 - 棧板,出現在全世界每間大賣場,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或是未開發國家,地理背景文化歷史都不重要,人們所追求的是如何在這塊制式板子上有效的堆滿 商品,甚至延伸出一系列最省空間的堆疊與排列組合計算方程式。反觀我們的城市與生活空間,相同的操作手法與思考模式每天都發生在我們周遭環境,但在人口趨 向高齡化的這個時代,全球氣溫降2°C更重要的時刻,也許該停下腳步,看看天窗外的白雲。
大搖籃IV, 2010
蕭有志 / 事件與空間裝置 / 2010
(大搖籃原創製作團隊:2009實踐大學建築系蕭組+蕭有志)
展覽空間: 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圖書館1F戶外中庭
2009 年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 蕭有志老師組(簡稱「蕭組」)16 本「從搖籃到搖籃」,做為蕭 組設計課主題「大量交織(mega weaving)」中,關於當代設計理念的閱讀討論素材。此書中提及所有人造物的設計,都應該要依循著「從搖籃到搖籃」概念,而不是一生產出來,就註定走 向墳墓。第一次工業革命之時,大自然的資源開採過後,就踏上「從搖籃到墳墓」之路:加工、製造、使用、拋棄、污染。我們所身處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雖然建立了 物的回收體系,然而無法避免的降級回收依舊形成資源消耗的問題。兩位作者構思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無論是產品的材質、設計乃至於都市規劃,在設計之初,就應 該先考慮如何像大自然一樣,不形成污染且不斷循環利用,使人造物的生命從搖籃持續走向搖籃。
在2009 年的「新一代設計展」 中,蕭有志帶領實踐大學建築系學生,嘗試藉由一個空間裝置的設計與實作,同時練習「大量交織」跨域串聯、資源整合式的思維方法,以及「從搖籃到搖籃」的無 污染設計理念,在「新一代設計展」 的真實社會場域以及facebook 虛擬的網路社交空間中,創造一個對話的空間以及網路設計社群的建構。
「大 量交織」是蕭有志於美國 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修習建築碩士學位期間所創造出的概念。他總結了那兩年密集創作與針對複雜的現象進行思考的過程,最終成為其畢業論文作品集的標題。簡單的說,「大量交織」 是基於複雜學的基礎,將社會整體視為一種複雜系統,
企圖整合並架構出一種直接面對此一複雜系統的發展策略。它關注環境與文化議題,強調多 樣性,關注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它強調藉由資源傳輸與轉化將資源效益最大化,使過剩成為養份(Waste = Food),不僅僅關注計畫與設計議題,但將其關注面向放在計畫與設計領域,便成為一種極具效益的計畫與設計策略。
>>相關討論
::實踐大學建築實驗雙年展 2010 開天窗-不在場的建築 Non-places__Architecture of Pheromonal Presence 2010.06.04~2010.07.04::
>>相關網站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姚仲涵 YAO, Chung-Han::
::席時斌 Shih- Pin Hsi::
::牛俊強 Nat Niu::
建築實驗並非否定現實,而是一種提醒,暗示了潛伏在現實中理性秩序中的危機,由實踐大學建築設 計系專任助理教授包涵榛及建築師朱弘楠聯合策展, 「How to think architecture differently?」 當建築(教育)逐漸成為一種安於現狀或約定俗成的既成狀態時,面對這樣的提問,任何現成的(ready-made)答案反將成為建築(教育)做為一種專業 實踐的阻礙。這樣的提問其實並無法有也不應該有所謂的答案,其真正的價值在於提醒我們以一種質疑所有答案的姿態,不停地去反省與嚴謹地面對提問的本身。而 (不)在場(in non- places)正為這樣的姿態提供了一個最有趣的位置。
參展藝術家陣容包括由實踐建築設計系畢業,牛俊 強、吳耿禎、姚仲涵、席時斌、許唐瑋、葉俊慶、蔡秉璇、蕭有志等八位新銳藝術創作者,運用新媒體、影像、實體構築等媒材交互作用於特定場域與場域的遊移 間,示現新新世代建築人如何從絕對理性主義秩序中叛逃、如何為「建築」價值辯護又如何更新建築思維或突圍的種種可能。
主題:開天窗--不在場的建築 Non-places__Architecture of Pheromonal Presence
主辦單位: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展覽日期:2010年6月4日~2010年7月4日
展覽地點:台北實踐大學圖書館暨中央草坪
策展人Curators:包涵榛 朱弘楠
評論人Critics:王增榮 張小虹 詹偉雄 黃建宏
參展人Artists : 牛俊強 吳耿禎 姚仲涵 席時斌 許唐瑋 葉俊慶 蔡秉璇 蕭有志
網站: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座談:2009年6月4日 3:00PM
地點: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L棟401
地址:台北市大直街70號
與談人:王增榮 安郁茜 張小虹 詹偉雄 黃建宏
開幕:2009年6月4日6:00PM
地點: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圖書館B1
地址:台北市大直街70號
策展人
包涵榛 Han-Jhen Pao
米 蘭國立藝術學院舞台設計碩士。曾獲得台灣室內設計協會競圖【90’個人工作室】 首獎及 日本東京XxL國際建築設計競圖 【HOUSE FOR ADAM+EVA 】第二名。從事複合媒材空間裝置創作、劇場舞台/室內/建築/景觀規劃設計、跨領域創作暨教學計劃整合及社區建築人文歷史資源整合計劃。目前為建築藝術創 作者並任職於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
1998 國家音樂廳李泰祥【太虛吟】舞台設計
1998 義大利羅馬 【學院藝術 】 聯展
2000-迄今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2003 台北當代藝術館室內空間設計修繕計畫主持人
2003 受邀故宮博物院/稻田電影工作室【歷史典藏新生命 ( behind the palace) 】
創作與拍攝計畫
2004 受邀參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城市謠言華人建築展2004】
2005 二水建築空間設計工作室設計總監
2006 實踐大學INFO BOX規劃設計主持人
2007 實踐大學K棟研究大樓規劃設計主持人
2009 北京上海兩岸建築學術交流暨設計工作營
2009 受訪Discovery travel & living 頻道「龐鎐敲敲門」節目
2010 SCU+LA FA 2010跨界工作營
朱弘楠 Hung-Nan Chu
1993 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
1998 賓夕凡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藝術研究所建築碩士(M. Arch), 畢業榮獲傑出設計銀牌
1999-2003 費城Ballinger Architects 資深專案設計師,專案作品布朗大學生命科學館榮獲2001年美國建築師協會費城分會年度建築佳作獎
2004 - 2006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經理
2007 - Present金以容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合夥人
2009 - Present 中華民國註冊建築師
2002 - Present 美國賓夕凡尼亞州註冊建築師
2002 - 2006 美國建築師協會費城分會會員
2004 - 2009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二年級設計課指導
2007 - 2009 成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畢業設計課指導, 多位指導學生榮獲臺灣新建築人獎首獎、第二名及入圍佳作之肯定
2009 - Present 實踐大學建築系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級專家, 三年級設計課指導
參展人
牛俊強 Nat Niu
網站: 牛俊強 Nat Niu
1983年生於台灣屏東,2005畢業於實踐大學室內空間設計學系,2009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從事錄像、數位攝影、複合裝置等多媒材創作。並兼職平面、商業設計、劇場攝影及MV導演。目前為藝術創作者。
曾參與鹿特丹國際影展短片競賽、法國Tours亞洲電影節、北京夏日數位娛樂節、韓國亞洲學生及年輕藝術家藝術節、台北數位藝術節、台北電影節,及台北美術獎、世安美學獎等國內外展覽。
早期作品以自身成長,記憶與情緒交錯為創作文本,指涉都市集體居住的焦慮。現階段的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片刻當下。
吳耿禎 Jam Wu
1979 年生於台灣台南。2006年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畢業。詩人,攝影師,劇場設計,藝術工作者等跨界身份。早期作品以童年家鄉的溪畔記憶發展成個人敘述空 間。2006年獲雲門舞集流浪者計劃前往中國陝北,作品受到中國民間藝術啟發,充滿濃厚的東方哲學。作品形式運用於空間裝置,劇場設計,媒體裝置,行為紀 錄,公共藝術等。近期作品伸探台灣及中國的歷史對照,試圖強調當代藝術如何自我定義,東方身份。
姚仲涵Chung-Han Yao
網站:姚仲涵 YAO, Chung-Han
1981生於台北
2005畢業於實踐大學室內空間設計學系
2008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台灣活躍的聲音藝術家,聲音組織「i/O Lab.」的發起人,隨後發起「南海啥聲」、「失聲祭」,由年輕藝術家自行串聯的藝術活動。
聲 音裝置作品曾展出於「日本NTTICC」、「東京3331 ART CYD」、「北京今日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日本福岡亞洲藝術美術館」、「韓國光州市立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國立 台灣美術館」。聲音現場曾多次發表於國外如:香港、杭州、福岡、東京。
席時斌 Shih- Pin Hsi
網站:席時斌 Shih- Pin Hsi
1977 年生於台灣台北,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MFA)。專長複合媒體空間雕塑。過去以來的創作擅長揀擇日常物象的基本構造形貌,透過「構 / 解」的手法打造出隱性奇詭的形體與空間;並藉引古典演練的精神技術與自然詮釋的創作迴路中,揭示著構築與消滅的特殊詭譎思考,冀以描繪出數位時代之於當代 雕塑的新輪廓。歷年參與多次公共空間環境藝術改造工程以及國際藝術家駐村計畫。過去作品入選2008 臺灣美術新貌獎-立體創作系列、2008 台灣國際木雕競賽、2008 高雄獎。並獲得2007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卓越獎。自2006 年起陸續發表個人創作,現居住創作於台灣台北。
葉俊慶 Chun- Ching Yeh(Qmore)
1974年生,台灣南投人。現任教於台北實踐大學媒體傳達系與建築設計系。自米蘭Domus Academy畢業後,多從事概念產品開發與展示空間等設計、
並 以數位錄像、互動裝置、複合裝置等多媒材創作。早期作品多以紀錄自身環境,記憶與鏡像交錯為創作文本,作品與計畫通常涵蓋公共與演出紀錄等形式。07年同 音樂人藝術家林強應邀製作台灣國家美術館亞洲藝術家雙年展,光種音子計畫,透過網際網路與互動技術創造出一座大型數位寧靜的森林(國美館典藏計畫)。曾參 與柏林青年設計師展、金馬獎國際影展、台北電影節主題獎、亞洲藝術雙年展、台北當代藝術館等國內外展覽。目前與好友共組跨域創作團體『鬧台妄想教室』,企 圖探索新媒體藝術、展現台灣在地精神與國際交流為樂。
許唐瑋 Tang-Wei Hsu
1980 年生的許唐瑋是相當活躍的新世代藝術家,國內外展覽邀約不斷。實踐空間設計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畢業,在空間設計系的訓練下,許唐瑋的藝術 創作自然而然的往空間延展,他的作品滿是隨著黑色簽字筆端流洩而出、到處滋生蔓延的精密細緻圖像,一如幻想世界裡機械生物的繁衍歷程,在演進與變形中相互 糾結、纏繞、附生,帶領觀者進入外太空般的科幻世界,甜美卻又帶有些許淡淡的疏離感。
許唐瑋的繪畫語言相當獨特,多以纖細的線條牽引出的 各類生物的形體,如同細胞分裂般的或孤立或叢聚,有時就像是記錄這些外太空生物忘情的嘻鬧、追逐和遊戲似的,大量運用線條、圓體變形以及色彩等元素,在空 間中營造出豐富多層次的變化。那些在畫布上幻化而出的不規則又抽象的時空,乍看下有如放大的細胞組織,或是不知名的星體緩緩流動著,往畫面四周擴散。
蔡秉璇 Ping-Hsuan Tsai
1980 年生,台北人,西班牙Universidad Politecnica de Madrid建築碩士。從事空間裝置創作/劇場舞台/ 室內 /建築設計規劃,現執教台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早期作品多從自身出發,探討人與記憶/感知/空間關係。目前思考著重於建築體與環境依存介面關係,以微 建築行為介入環境/材料循環經驗,利用空間環境碎片為材質,構築新的概念空間,轉譯所關注之社會議題。
蕭有志 Yu-Chih Hsiao
蕭有志,1974年生,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建築碩士。創立大合設計及Design Laboratory,在方案、教學及創作三方面同步實踐「大量交織」的理念。
以微型空間創造做為都市設計的手段,跨方案的連結各種人、事、物等資源並轉化過剩為養份,視設計力為主動轉變社會的動能。目前為實踐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
展出作品
當我和你老去-Live
When I’m getting older with you IV
牛俊強 / 行為與現場裝置 / 2010
明信片Postcard
牛俊強 / 複合媒材 / 2007-2010
給吳林只菜 My Grandmother
吳耿禎 /單頻道錄像裝置 / 2010
台北聲音移動 1
姚仲涵 / 現場演出 / 2010
墨水乘 Ink shipping
席時斌 / 胡桃木,鋁,墨染 Mixed media / 2010
想像的劇場
許唐瑋 / 雕塑裝置 / 2010
廟會鬧台浮世繪
葉俊慶 / 互動影像裝置 / 2010
庭 Courtyard
蔡秉璇 / 空間裝置 / 2010
大搖籃IV, 2010
蕭有志 / 事件與空間裝置 / 2010
(大搖籃原創製作團隊:2009實踐大學建築系蕭組+蕭有志)
展出作品介紹
當我和你老去-Live
When I’m getting older with you IV
牛俊強 / 行為與現場裝置 / 2010
這系列作品,我將單一新聞畫面拓展出橫向的影像敘事,平鋪出鏡頭之後,隱匿的事件和虛設的情感。除了對照媒體新聞與當下的落差,也映照出我們對即時影像的需索,和身在其中無法擺脫的生活樣態。
女記者在這系列影像腳本中,從一個資訊中介者轉為自感的身體。在刻意放大的情感細節下,她從周圍密集的新聞訊息走出來,自身的姿態成為事件的來源。她不只是觀者在現實影像生活中的縮影,也是創作者某部份情感的投射—在那些無法補足、失衡的注視位置裡。
我藉由一個普遍的觀看經驗,引出一種模糊陌生的情緒。這情緒的記憶來自日常一閃即逝的瞬間-以永恆的姿態而來,逃逸的姿態而去。
明信片Postcard
牛俊強 / 複合媒材 / 2007-2010
展覽空間: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B1圖書館入口處(主題書區)
景 觀」系統下的城市地景,最明顯的莫於房地產企業所有人打的異地風格。其文字和圖像的異植、堆砌、示意和類比,已非其原指,不再釋意--它成為一種情調,並 帶點偏離的色彩,異地的況味。這些廣告不只回應居住上的消費文化,它們也顯現我們對城市的最終想像,是建構在符號式的場景上。這符號系統與此時此地、及其 中生活的人群切割脫離。它經由拼貼自成輪廓,彼此間又可互相替換;它製
造了在場證明,但其「現場」還未發生,以後也不會發生。這件作品是我對城市觀察的呈現—城市經驗將會走向符號的閱讀及累積。經由精於複製、擬態及移植的媒介產生的事件、圖像,因消費系統而無限繁衍,終將成為模糊曖昧的城市場域。
給吳林只菜 My Grandmother
吳耿禎 /單頻道錄像裝置 / 2010
展覽空間: 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B1圖書室 (進入圖書室 右轉之櫥窗前空地)
倚著助行器,幽幽暗暗捨不得開燈的廚房,潮濕的霉味撲鼻。
這已經是阿公往後五年。菜市場的塑膠袋積放已久的食物填滿剩下的空間。寶特瓶什麼的。
一顆雞蛋兩顆雞蛋一絡麵線兩絡麵線,像是已經放棄的生存意志般的食材腐敗,也食入肚。
阿嬤蹲坐盤踞在她的廚房已經多年,油蛇味與腐臭的體味混為一談。痰乾飛沫塗抹花色地板磁磚。
這一日,滿山的紅色蝴蝶從窗外飛舞進廚房,阿嬤依然在冰箱梳理她的頭髮,像是我記憶中二十年前那樣。
This day, all the red butterflies in the entire mountain dance and fly into the kitchen through window panels. Grandma still combs her hair by the refrigerator, just like what I have memorized her two decades ago.
台北聲音移動 1
姚仲涵 / 現場演出 / 2010
展覽空間: 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圖書館B2國際會議廳
「台北聲音移動 1」是一件思考城市聲音的作品,2010年初在東京駐村時,重新思考城市音景與人的關係,思考作品如何轉化以突破城市音景相似性的問題。
我 設定鏡頭內的可視範圍為音景基地,影像中的聲音來源(我)便依照設定的路徑開始聲音散步(或快步),同時,我不時使用手持的閃光燈向鏡頭拍照,以定位我的 位置。聲音散步(soundwalk)是一種經驗聲音的方法,經驗過程中,聽眾會放慢腳步專注聆聽城市裡的聲音,經過引導,觀眾可以聽到很近的聲音,也可 以聽到很遠的聲音。
「台北聲音移動 1」的基地設定為參展的藝術家,該如何設定路徑與散步(或快步),6月5號展覽開幕當天將會知道。
墨水乘 Ink shipping
席時斌 / 胡桃木,鋁,墨染 Mixed media / 2010
展覽空間: 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圖書館1F 開放書架區
席 時斌的創作透過分解、拼湊、重複錯置的生活經驗呈現出多樣華麗的裝置/雕塑,他的空間常藉由武斷任意的安排來構成,再依其形式的安排來作一連串的修正,其 中包含大量繁瑣或躁動的技巧。其創作主體圍繞在人與環境空間交雜衍生的後自然現象,而作品經常以都市的產業活動、人們的日常生活元素、自然環境…等,用以 形塑創作者的思維空間來介入固有之場所。自2007 年作者進行同名稱以《ship》為系列之空間雕塑創作計畫,以可重組、形變的造形構體,透過臨時性現地展出創作介入各自不同的空間(建築公共空間、商業空 間、藝術替代空間、藝廊、美術館…等)以回應其對城市觀察的經驗與思維。建築空間不只是一個遮風避雨的居處,如同作品的本質不止於睇看,人們意志自由地穿 刺在作品內,如同人們心靈終以自知、想像及動作來破壞空間法則。
2010 年作品《墨水乘 Ink shipping》選擇以實踐大學的新建圖書館為空間介入的目標,圖書館的空間體驗將透過以墨水色染、自由與奔瀉的造形語言,化為行動來解拆源自於尋常物 所造砌的建構體。作者揀選日常用於建築空間修飾的直線人造木,以火焰彎曲組成異狀的連續曲面,使它們突變為結構。謹慎的裝置入空間後,再狂躁的將作品的構 件,抽出、折斷、扭轉、交相插入,甚至到岌岌可危。這種相衝突的行為,使得他的作品經常形塑出一種孤寂的況味,卻又隱露出於人的揉合。而漸漸的引領他人潛 入那源自於日常的奇境。
想像的劇場
許唐瑋 / 雕塑裝置 / 2010
展覽空間: 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圖書館與體育館中間草坪
在 這片草地上似乎平衡著校園周邊建築的關係,它似乎有種特別的平靜感與神聖性,並由此草地的尺度與跨距,製造著一股週邊空間屬性定位。改變這塊校園中央的草 地將此位置進行置換,我將運用彩色的球體散佈在草地上,在視覺就像一個高爾夫球練習場一樣,改變這場域成為一輕鬆愉悅的氣氛的地方,打破原本的空間的使命 感,並置入另一曾意義的空間感。多種顏色的球體散落的方式,以小像素般的比例出現,在各個觀看距離的比例上,這大面積的草地呈現出似乎可以閱讀出另一層影 像般的想像感。我希望用此方式在此空間的二維與三維向度上,皆出現其他空間或畫面的想像。
廟會鬧台浮世繪
葉俊慶 / 互動影像裝置 / 2010
展覽空間: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看過戲的人都知道,正戲上演前會「扮仙」祈神、「鬧台」熱場,知會觀眾好戲即將上演。 傳統戲曲演正戲之前必須 鬧台 。
鬧台的用意要讓展演熱鬧並告知好戲即將開演。
台 灣是一個美麗的寶島,在這塊寶島上,除卻繽紛的自然景觀,最為珍貴的就是令人驚艷的人文地景與風俗民情。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從年初到年尾,各式各樣的節 慶活動總是在各地大小鄉鎮熱鬧上演。不論是慶元宵、賀端午,家家戶戶扶老攜幼都一定爭相參與這一年一度的年度盛事。在2007年的「亂,有秩序-台灣生活 美學設計聯展」當中,我們看到許多新奇有趣的創意設計,其實延續自台灣獨特地傳統民俗文化的脈絡而來,像是「痣鏡」或是「辦桌布」,處處充滿「台」味的原 創設計不僅使人輕鬆懷想過往,也從俗民社會的日常生活中提煉更多巧思。
因此本團隊提出「廟會鬧台浮世繪」這個原創設計系列概念,從台灣的點點滴滴生活現象著手,將設計回返至我們最熟悉的生活場域,尋覓鄉村與城市發展過程中,我們逐漸遺失的美好,首先,我們從民俗節慶的傳統文化出發-廟會。
民俗廟會,隨著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的代代相傳,經由地域或環境變遷的影響,而衍生出如今深具地方特色的台灣風俗,在歷史文化傳承與人們精神生活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北到南,全台各地廟會活動終年不斷,傳達出台灣人民心靈至誠的信仰。
在 臺灣,由於廟宇遍佈各地與宗教活動的興盛,舉凡神佛誕辰、建醮祭祀或安靈祈福,都會舉行熱鬧的廟會活動,而「王爺」與「媽祖」則是台灣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民 間信仰神祇,並依據各方供奉背景、神像淵源,或是信眾祖籍等因素之不同,而各自呈現同中求異之習俗與特色。其主要的祭典活動大都不離請神迎神、出巡遶境、 誦經祈福、設宴酬神、陣頭表演、藝陣遊行或過火、燒王船……大的神明出巡遶境則是一般廟會活動的重頭戲。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豐富的廟會活 動,除了具有知識、藝術與娛樂功能之外,也兼具教化民眾、凝聚民心和保鄉衛民的特色,更促使民俗廟會朝向民間戲劇與傳統藝術表演的蓬勃發展。因此,廟會文 化彷彿是台灣鄉土文化的縮影,從廟會活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台灣人民的信仰、藝術、人文的多元面貌,也真實地浮現了台灣民間信仰的價值觀。
祈福光明燈 Blessing Enchanted Lantern – Make a wish
發 想於台灣廟會節慶的祈福燈,將霧面塑料氣球堆疊成為一面牆,結合網路互動技術收集全世界參與計畫的朋友,運用大面積投影(Mapping技術)在每顆氣球 上,投射出每個人心中的願望物件、景象、或是觀眾自身的大頭像,可以宛如置身於廟會節慶中,結合互動立面感應裝置上的攝影機與投影將小時候夜市戳戳樂(洞 洞樂)方盒的概念遊戲,戳出觀眾的祈福與願望。
庭 Courtyard
蔡秉璇 / 空間裝置 / 2010
展覽空間: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圖書館1F戶外走廊
運 用廢棄的木製棧板,於基地上堆疊人可經驗之空間,同時透過作品材料的開始、構造與回收之循環,表達創作概念。”全球化”商業行為下為貨物流通所產生之重要 輔助工具 - 棧板,出現在全世界每間大賣場,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或是未開發國家,地理背景文化歷史都不重要,人們所追求的是如何在這塊制式板子上有效的堆滿 商品,甚至延伸出一系列最省空間的堆疊與排列組合計算方程式。反觀我們的城市與生活空間,相同的操作手法與思考模式每天都發生在我們周遭環境,但在人口趨 向高齡化的這個時代,全球氣溫降2°C更重要的時刻,也許該停下腳步,看看天窗外的白雲。
大搖籃IV, 2010
蕭有志 / 事件與空間裝置 / 2010
(大搖籃原創製作團隊:2009實踐大學建築系蕭組+蕭有志)
展覽空間: 實踐大學台北校區 圖書館1F戶外中庭
2009 年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 蕭有志老師組(簡稱「蕭組」)16 本「從搖籃到搖籃」,做為蕭 組設計課主題「大量交織(mega weaving)」中,關於當代設計理念的閱讀討論素材。此書中提及所有人造物的設計,都應該要依循著「從搖籃到搖籃」概念,而不是一生產出來,就註定走 向墳墓。第一次工業革命之時,大自然的資源開採過後,就踏上「從搖籃到墳墓」之路:加工、製造、使用、拋棄、污染。我們所身處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雖然建立了 物的回收體系,然而無法避免的降級回收依舊形成資源消耗的問題。兩位作者構思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無論是產品的材質、設計乃至於都市規劃,在設計之初,就應 該先考慮如何像大自然一樣,不形成污染且不斷循環利用,使人造物的生命從搖籃持續走向搖籃。
在2009 年的「新一代設計展」 中,蕭有志帶領實踐大學建築系學生,嘗試藉由一個空間裝置的設計與實作,同時練習「大量交織」跨域串聯、資源整合式的思維方法,以及「從搖籃到搖籃」的無 污染設計理念,在「新一代設計展」 的真實社會場域以及facebook 虛擬的網路社交空間中,創造一個對話的空間以及網路設計社群的建構。
「大 量交織」是蕭有志於美國 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修習建築碩士學位期間所創造出的概念。他總結了那兩年密集創作與針對複雜的現象進行思考的過程,最終成為其畢業論文作品集的標題。簡單的說,「大量交織」 是基於複雜學的基礎,將社會整體視為一種複雜系統,
企圖整合並架構出一種直接面對此一複雜系統的發展策略。它關注環境與文化議題,強調多 樣性,關注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它強調藉由資源傳輸與轉化將資源效益最大化,使過剩成為養份(Waste = Food),不僅僅關注計畫與設計議題,但將其關注面向放在計畫與設計領域,便成為一種極具效益的計畫與設計策略。
>>相關討論
::實踐大學建築實驗雙年展 2010 開天窗-不在場的建築 Non-places__Architecture of Pheromonal Presence 2010.06.04~2010.07.04::
>>相關網站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姚仲涵 YAO, Chung-Han::
::席時斌 Shih- Pin Hsi::
::牛俊強 Nat N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