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敗 : 徐岩奇建築師 - ZOOM IN, ZOOM OUT, 以有機為名
作者自序
我因地震而改變…
1999年921地 震的第四天,我請假來到災區做義工服務。即是在很悶的環境,思考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來到南投經驗了地震殘破的景象,沒想到開始了這十年的旅程。我辭掉先前 的工作,2000年4月1日設立事務所之後的第三個月,參加了新校園運動的競圖。「英雄出少年」在中國人薑是老的辣觀念下,是不容易實現的,謝謝評審並沒 有藐視我們;那一年我35歲,事務所開始了第一個作品:廣英國小。
在那一次廣英競圖,同場競技但輸給我們,隔天一大早竟打電話向我恭 喜,這個奇人就是趙力行。公平競爭下輸贏的意義反而不大,他成了工作上的諍友與夥伴。林東憲是李承寬的學生,他提供寶貴的資訊有關 Hans Scharoun 的學校,協助廣英的設計。我們都傳承自「有機建築」,這兩位朋友讓我在設計的路不感覺孤單。
因為新校園運動我結識 了很多好友,包括陳邁先生、陳柏森先生、呂欽文、曾旭正、曾光宗、張基義、郭恆成、周子艾等的朋友,這些患難與共的經歷催生了建改社,積極想為環境做些 事,不知不覺來到第十年。這些無私的朋友是我的榜樣,我體認到建築不是只關心設計而已,建築是繽紛人生的縮影。有這些朋友真好!相信未來台灣的建築史,會 好好紀錄這段期間所發生的建築改革運動。
2008年5月12日彼岸發生了汶川大地震,因緣際會開始了在大陸的第一個設計,也是與校園重建有關,這是我想去大陸發展之後發生的。人生的際遇非常特別,必須安靜下來聽聽心裡的聲音,才能明白。
事務所的第十年
「凡 事要積極向前看,背後都有上帝的美意。」猛然回首想起還是學生時說:「有一天我要去大陸。」,沒想到真的要說到做到。我打算暫別台灣,把自己放到一個更競 爭的環境,到大陸去。「作為一個建築師,最怕設計沒進步」,台灣綁手綁腳的設計環境,讓我打算離開也是原因之一。這樣的決定,把朋友們嚇了一跳,因為關心 我這一去不知會如何?
Zoom in、Zoom out
指的是可微觀、可巨觀的建築,好比生命,本 應該有寬廣度。自許每個階段都應該有本作品集,紀錄我對建築的熱愛。一系列以有機為名的公共建築、私人住宅、室內設計多從鄉村開始,慢慢進入到都市,嘗試 去表現有機建築與環境對應的方式。骨子裡是有機思想,表現出來的形式是自由的。我期待下階段可以嘗試高樓、圖書館、音樂廳、博物館等更多的挑戰,十年後還 可以再出作品集。
感謝
作品集的出版要感謝……
為要榮耀上帝,牠容忍我的緩慢成長
感謝我的父母,太太小珍及三個可愛的孩子牧謙、牧寬、牧柔
感謝我的啟蒙老師 李承寬先生、Pr. Dr. Ertekin Arin、Pr. Peter Cook
徐岩奇作品集序文___陳邁
在台灣的建築師中,岩奇算是一位相當特殊的專業行動者,不單單只在建築執業上,也在公共服務上。
因 為就讀中原建築系時,受業於李承寬的特殊機緣,他對德國有機建築的理論與實踐有了不同的接觸,使得他的作品總是傳達出一種對環境與行為的觀察及關懷,伸展 出一種清新坦誠的向度。在成立事務所開始執業之初,就遇上九二一地震災後的重建潮,雖然沒有公共工程的經驗,但岩奇熱情地回應當時教育部「新校園運動」的 呼籲,把滿腔對於建築理論的想法實踐於重建校園的規劃設計上。中寮的廣英國小雖是初試啼聲之作,對於教室單元的思考、公共空間的創造、以至於整體校園規劃 佈局的觀點,都跳脫了傳統台灣國民小學的窠臼思維。
在台南的七股六孔渡頭的作品中,他以輕觸大地的態度,採用在地材料,依著潟湖環境 的狀態建構出一處與眾不同的水岸空間。輕質的金屬管、竹子與黑網,各自以不同的姿態向天空伸展,成為具遮陽效果的候船、眺景的亭子,成為與夕陽、候鳥共舞 的詩意公共空間。不同類型的建築中,都傳達了他共同的環境觀點,人為構造物如何與人、與自然進行對話,並創造不同的省思機會。
在建築 這個行業中,不乏一些追尋創作表現的建築師卻偏向自我中心意志的展現,岩奇則不以個人自我的成就為唯一目標,為了完成好的作品,他也經常與業界好友建立夥 伴關係,共同攜手搭檔,分工合作,讓「建築」這個須要團隊合作精神的專業,能有最佳的執行成果。他與與趙力行、林東憲、姜樂靜、林洲民等建築師,都共同合 作完成多件學校與公共建築的作品,這樣的工作態度也讓他自己有更多機會與學習。
從岩奇的作品看來,他是以對公共建築的投入參與,做為 建築專業實踐的場域。也因為實際參與,讓他深刻了解關於台灣公共工程採購招標等程序的問題。於是他成為少數年輕建築師中願意投入建築師公會公職選舉,進行 體制內改革的人。而與當年新校園運動合作社的好夥伴們共同發起成立建築改革社,便是希望透過眾人之力,進行執業環境中諸多問題的改革,突破目前盤根錯結的 困境;更希望重建社會大眾對建築專業的尊重,建立自我尊嚴。
把改革當成志業,多虧岩奇有一顆基督徒的心,他總是熱情地鼓舞同儕,即使遭受挫折,也不以為意;他對執業環境雖有意見,但不以抱怨為終,而是正面迎戰,永遠樂觀。他為年輕的建築人做出一種對專業、對生活的典範,在台灣整體專業正面臨低迷困頓的時代,顯得格外珍貴。
徐岩奇建築師新書序__曾光宗老師
中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時間脈絡中的建築作品
「學 校,從建築史的角度來看是十分奇特的;因為一百年來學校的平面幾乎沒有任何的變化」;翻開台灣的學校建築史,從日據時期開始到戰後的現在,忠實地反映了這 種現象。而921地震後的「新校園運動」改變了學校建築長期以來的歷史宿命,激起了重新討論此建築類型的火花,進而呈現出了對於學校建築之啟蒙運動的價 值;肇始於此時期的徐岩奇建築師正是參與其中的重要推手之一。
在徐建築師的作品中,「學校」佔了大多數,對於這些作品,個別地除以建築設計的 角度來看,強烈地表現出學校作為「學習環境」之具實驗性的空間手法外,如以上述所指的時間歷程來看,更顯現出了對於教育現場普遍存在著的「教育實踐的不變 性」之批判意涵,而此正是未來誘發新的學校建築之必要的認知基礎,此時已深藏了歷史的意義。
這本「建築師的作品集」,除建築界受益外,亦值得教育界閱讀,同時更可讓有心於掙脫「制式思考」的年輕學子們慢慢體會。
保有改變的力量__曾旭正
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在這樣一個時代,建築師該如何自處?
埋 首於設計,向內顧守一方小小世界以避開外面諸多煩人的亂象?或者,適度地提高視野,看到自己的世界在更大世界中的位置,既感受到小世界的不由自主,也看到 衝撞改變大世界的必要與可能性。心情上兼容上下,行動上兼顧大小,才能在這樣一個時代中過得平衡一些,其實也才能讓心穩當一些!
要當 一個什麼樣的建築師,似乎是「自我抉擇」的問題,其實不全然如此!多數人是不曾徬徨、不曾抉擇地就成為某個樣的建築師的,所以大世界才會如舊地運轉著;但 也有少數人,他們也不經由抉擇就對這個大世界把持警戒,時時想戳戳它,尋求改變的機會;當然也有一類人是在現實社會中深受傷害,最終醒覺了抉擇投入行動來 改變大世界以改善小世界。
我所認識的徐岩奇是第二種人,且熱情地想勸週邊的朋友成為第三種人。
正因為岩奇是這樣的建築師,他的作品集實在不應只收錄建築設計作品。不過,仔細看他近十年來的作品,仍可以得到相當的啟發。
首 先,他對公眾生活是深度關懷的。因著「有機建築」的信念,對空間的形構一向是需要更高的自覺的,因而也對可能出現於空間中的事件必須有一定的掌握,所以對 公眾生活必然保有相當深的關懷。國小師生在校園、民眾在市場、遊客在碼頭乃至參訪者在紀念館,都成為設計的重要課題。
其次,他對設計 是高度自覺的。同一類型的建築,他不會老套地重複運用既有的手法,對於材料他也持續地尋求改進以解決真實的問題。所以,他的學校建築作品愈來愈進步,也愈 獲得業主的賞識。建築師能在設計上真誠為業主解決問題,不僅可以在設計能力上持續累積經驗,在人脈上也有相同的效果。岩奇雖然僅有十年的開業經驗,卻有力 地証明這點。
如同國際保育專家珍古德女士所說的: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至少有三次改變世界的機會。她指的是,我們每天的三餐吃些什麼看似 個人問題,但我們的採買行為卻會影響農夫用什麼方式種植什麼產品,因而對環境起著根本的影響。因此,最後我想說的是:支持岩奇這樣的建築師,就是保有這個 社會中一股改變的力量,而不僅僅只是一樁業務!
地震崛起的樂觀革命家張基義
建改社、交大建築所
1999/9 /21地震巧妙牽連起台灣沈默已久的建築良心,刻劃了從新校園運動至建築改革運動的十個寒暑,一群熱血建築人有了對話的平台,共同邁向建築理想的青春期, 展開千禧年後時代故事。徐岩奇不僅是一位真誠浪漫、沉著堅毅、樂觀積極的革命家,更是一個創作豐富、建築有機、務實開放的建築師,在本質上亦是個眼光遠大 的宗教家。Zoom書中誠實的記錄了岩奇期待「美麗世界何時到來」、「為未來找出路」的同時,在台灣辛苦的職業環境下亦能創造出屬於這個時代的精彩作品, 給予智慧的解答、深思和啟示。
>>相關討論
::ZOOM IN ZOOM OUT以有機為名 / 徐岩奇建築師::
>>何處購買
::ZOOM IN, ZOOM OUT, 以有機為名 / 作者:徐岩奇::
>>書本樣頁
我因地震而改變…
1999年921地 震的第四天,我請假來到災區做義工服務。即是在很悶的環境,思考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來到南投經驗了地震殘破的景象,沒想到開始了這十年的旅程。我辭掉先前 的工作,2000年4月1日設立事務所之後的第三個月,參加了新校園運動的競圖。「英雄出少年」在中國人薑是老的辣觀念下,是不容易實現的,謝謝評審並沒 有藐視我們;那一年我35歲,事務所開始了第一個作品:廣英國小。
在那一次廣英競圖,同場競技但輸給我們,隔天一大早竟打電話向我恭 喜,這個奇人就是趙力行。公平競爭下輸贏的意義反而不大,他成了工作上的諍友與夥伴。林東憲是李承寬的學生,他提供寶貴的資訊有關 Hans Scharoun 的學校,協助廣英的設計。我們都傳承自「有機建築」,這兩位朋友讓我在設計的路不感覺孤單。
因為新校園運動我結識 了很多好友,包括陳邁先生、陳柏森先生、呂欽文、曾旭正、曾光宗、張基義、郭恆成、周子艾等的朋友,這些患難與共的經歷催生了建改社,積極想為環境做些 事,不知不覺來到第十年。這些無私的朋友是我的榜樣,我體認到建築不是只關心設計而已,建築是繽紛人生的縮影。有這些朋友真好!相信未來台灣的建築史,會 好好紀錄這段期間所發生的建築改革運動。
2008年5月12日彼岸發生了汶川大地震,因緣際會開始了在大陸的第一個設計,也是與校園重建有關,這是我想去大陸發展之後發生的。人生的際遇非常特別,必須安靜下來聽聽心裡的聲音,才能明白。
事務所的第十年
「凡 事要積極向前看,背後都有上帝的美意。」猛然回首想起還是學生時說:「有一天我要去大陸。」,沒想到真的要說到做到。我打算暫別台灣,把自己放到一個更競 爭的環境,到大陸去。「作為一個建築師,最怕設計沒進步」,台灣綁手綁腳的設計環境,讓我打算離開也是原因之一。這樣的決定,把朋友們嚇了一跳,因為關心 我這一去不知會如何?
Zoom in、Zoom out
指的是可微觀、可巨觀的建築,好比生命,本 應該有寬廣度。自許每個階段都應該有本作品集,紀錄我對建築的熱愛。一系列以有機為名的公共建築、私人住宅、室內設計多從鄉村開始,慢慢進入到都市,嘗試 去表現有機建築與環境對應的方式。骨子裡是有機思想,表現出來的形式是自由的。我期待下階段可以嘗試高樓、圖書館、音樂廳、博物館等更多的挑戰,十年後還 可以再出作品集。
感謝
作品集的出版要感謝……
為要榮耀上帝,牠容忍我的緩慢成長
感謝我的父母,太太小珍及三個可愛的孩子牧謙、牧寬、牧柔
感謝我的啟蒙老師 李承寬先生、Pr. Dr. Ertekin Arin、Pr. Peter Cook
徐岩奇作品集序文___陳邁
在台灣的建築師中,岩奇算是一位相當特殊的專業行動者,不單單只在建築執業上,也在公共服務上。
因 為就讀中原建築系時,受業於李承寬的特殊機緣,他對德國有機建築的理論與實踐有了不同的接觸,使得他的作品總是傳達出一種對環境與行為的觀察及關懷,伸展 出一種清新坦誠的向度。在成立事務所開始執業之初,就遇上九二一地震災後的重建潮,雖然沒有公共工程的經驗,但岩奇熱情地回應當時教育部「新校園運動」的 呼籲,把滿腔對於建築理論的想法實踐於重建校園的規劃設計上。中寮的廣英國小雖是初試啼聲之作,對於教室單元的思考、公共空間的創造、以至於整體校園規劃 佈局的觀點,都跳脫了傳統台灣國民小學的窠臼思維。
在台南的七股六孔渡頭的作品中,他以輕觸大地的態度,採用在地材料,依著潟湖環境 的狀態建構出一處與眾不同的水岸空間。輕質的金屬管、竹子與黑網,各自以不同的姿態向天空伸展,成為具遮陽效果的候船、眺景的亭子,成為與夕陽、候鳥共舞 的詩意公共空間。不同類型的建築中,都傳達了他共同的環境觀點,人為構造物如何與人、與自然進行對話,並創造不同的省思機會。
在建築 這個行業中,不乏一些追尋創作表現的建築師卻偏向自我中心意志的展現,岩奇則不以個人自我的成就為唯一目標,為了完成好的作品,他也經常與業界好友建立夥 伴關係,共同攜手搭檔,分工合作,讓「建築」這個須要團隊合作精神的專業,能有最佳的執行成果。他與與趙力行、林東憲、姜樂靜、林洲民等建築師,都共同合 作完成多件學校與公共建築的作品,這樣的工作態度也讓他自己有更多機會與學習。
從岩奇的作品看來,他是以對公共建築的投入參與,做為 建築專業實踐的場域。也因為實際參與,讓他深刻了解關於台灣公共工程採購招標等程序的問題。於是他成為少數年輕建築師中願意投入建築師公會公職選舉,進行 體制內改革的人。而與當年新校園運動合作社的好夥伴們共同發起成立建築改革社,便是希望透過眾人之力,進行執業環境中諸多問題的改革,突破目前盤根錯結的 困境;更希望重建社會大眾對建築專業的尊重,建立自我尊嚴。
把改革當成志業,多虧岩奇有一顆基督徒的心,他總是熱情地鼓舞同儕,即使遭受挫折,也不以為意;他對執業環境雖有意見,但不以抱怨為終,而是正面迎戰,永遠樂觀。他為年輕的建築人做出一種對專業、對生活的典範,在台灣整體專業正面臨低迷困頓的時代,顯得格外珍貴。
徐岩奇建築師新書序__曾光宗老師
中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時間脈絡中的建築作品
「學 校,從建築史的角度來看是十分奇特的;因為一百年來學校的平面幾乎沒有任何的變化」;翻開台灣的學校建築史,從日據時期開始到戰後的現在,忠實地反映了這 種現象。而921地震後的「新校園運動」改變了學校建築長期以來的歷史宿命,激起了重新討論此建築類型的火花,進而呈現出了對於學校建築之啟蒙運動的價 值;肇始於此時期的徐岩奇建築師正是參與其中的重要推手之一。
在徐建築師的作品中,「學校」佔了大多數,對於這些作品,個別地除以建築設計的 角度來看,強烈地表現出學校作為「學習環境」之具實驗性的空間手法外,如以上述所指的時間歷程來看,更顯現出了對於教育現場普遍存在著的「教育實踐的不變 性」之批判意涵,而此正是未來誘發新的學校建築之必要的認知基礎,此時已深藏了歷史的意義。
這本「建築師的作品集」,除建築界受益外,亦值得教育界閱讀,同時更可讓有心於掙脫「制式思考」的年輕學子們慢慢體會。
保有改變的力量__曾旭正
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在這樣一個時代,建築師該如何自處?
埋 首於設計,向內顧守一方小小世界以避開外面諸多煩人的亂象?或者,適度地提高視野,看到自己的世界在更大世界中的位置,既感受到小世界的不由自主,也看到 衝撞改變大世界的必要與可能性。心情上兼容上下,行動上兼顧大小,才能在這樣一個時代中過得平衡一些,其實也才能讓心穩當一些!
要當 一個什麼樣的建築師,似乎是「自我抉擇」的問題,其實不全然如此!多數人是不曾徬徨、不曾抉擇地就成為某個樣的建築師的,所以大世界才會如舊地運轉著;但 也有少數人,他們也不經由抉擇就對這個大世界把持警戒,時時想戳戳它,尋求改變的機會;當然也有一類人是在現實社會中深受傷害,最終醒覺了抉擇投入行動來 改變大世界以改善小世界。
我所認識的徐岩奇是第二種人,且熱情地想勸週邊的朋友成為第三種人。
正因為岩奇是這樣的建築師,他的作品集實在不應只收錄建築設計作品。不過,仔細看他近十年來的作品,仍可以得到相當的啟發。
首 先,他對公眾生活是深度關懷的。因著「有機建築」的信念,對空間的形構一向是需要更高的自覺的,因而也對可能出現於空間中的事件必須有一定的掌握,所以對 公眾生活必然保有相當深的關懷。國小師生在校園、民眾在市場、遊客在碼頭乃至參訪者在紀念館,都成為設計的重要課題。
其次,他對設計 是高度自覺的。同一類型的建築,他不會老套地重複運用既有的手法,對於材料他也持續地尋求改進以解決真實的問題。所以,他的學校建築作品愈來愈進步,也愈 獲得業主的賞識。建築師能在設計上真誠為業主解決問題,不僅可以在設計能力上持續累積經驗,在人脈上也有相同的效果。岩奇雖然僅有十年的開業經驗,卻有力 地証明這點。
如同國際保育專家珍古德女士所說的: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至少有三次改變世界的機會。她指的是,我們每天的三餐吃些什麼看似 個人問題,但我們的採買行為卻會影響農夫用什麼方式種植什麼產品,因而對環境起著根本的影響。因此,最後我想說的是:支持岩奇這樣的建築師,就是保有這個 社會中一股改變的力量,而不僅僅只是一樁業務!
地震崛起的樂觀革命家張基義
建改社、交大建築所
1999/9 /21地震巧妙牽連起台灣沈默已久的建築良心,刻劃了從新校園運動至建築改革運動的十個寒暑,一群熱血建築人有了對話的平台,共同邁向建築理想的青春期, 展開千禧年後時代故事。徐岩奇不僅是一位真誠浪漫、沉著堅毅、樂觀積極的革命家,更是一個創作豐富、建築有機、務實開放的建築師,在本質上亦是個眼光遠大 的宗教家。Zoom書中誠實的記錄了岩奇期待「美麗世界何時到來」、「為未來找出路」的同時,在台灣辛苦的職業環境下亦能創造出屬於這個時代的精彩作品, 給予智慧的解答、深思和啟示。
>>相關討論
::ZOOM IN ZOOM OUT以有機為名 / 徐岩奇建築師::
>>何處購買
::ZOOM IN, ZOOM OUT, 以有機為名 / 作者:徐岩奇::
>>書本樣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