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英俊建築師 - 水泥叢林 居民何時能放心
作者:謝英俊建築師
「永續」將成為未來人類維持生存的核心作為,在此前提之下,我們來思考台灣實質的人居環境。
執政者常 把國土計畫法掛在嘴邊,但國土計畫的擬訂與通過得曠日廢時,因此當政者政策無法落實時,國土計畫未擬訂,就成了推託的藉口。事實上,只要有企圖、有構想, 修改既有的台灣區國土綜合發展計畫和各個區域計畫就可執行,尤其是跨行政區的流域整治、防洪計畫、水資源利用計畫是最迫切的,還有重大投資開發計畫的評 估。
台灣地形地貌與颱風、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息息相關,大部分平原是由中央山脈的土石沖刷堆積而成,土石流、淹水、河流改道是正常,不需硬擋。但政府進行規畫時,卻往往無視於此。
許多都市計畫、區域計畫必須大幅度調整,例如林邊以及沿海的低窪洪氾區,是否要無止盡的加高堤防、增加洪氾的風險?還是讓土石流自然地填平,將其墊高,就如台江內海的形成一般?這需要有眼光、有魄力的政府才能做得到,而不是現在羸弱短視的政客能做到的。
整個西部或其他平原生產用地要嚴格確保。現在建房的方式會造成土地無法回覆,因此要將所有聚落靠向山邊、水涯,保護農業生產用地。
過去科學園區因為保稅的緣故而集中在一起,但現在這因素與條件已降低。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應對工業區、科學園區土地的區位、使用效率做全盤的檢討、調整,避免無謂的擴張,造成社會與自然環境保護的矛盾與衝突。
對中央山脈地區應該設立具有原住民自治意涵的特定區,用以進行保育和原住民族群與文化的保存。
台 灣讓人留下稍為有序的都市計畫印象,大都是日本人規畫的。國民政府來台後,無心經營台灣,只想反攻大陸,造成全台都市混亂失序、毫無特色,因此重新檢討現 有都市計畫與發展絕對有其必要,其中最重要的觀念是如何讓都市汰舊換新,也就是都更及容積移轉,要有更強的企圖心和作為,不論是法令上、運作機制或實質的 獎勵上。
從六○年代到九○年代,台灣都市快速發展過程中所建的大部分房子必須拆除重做,因為抗震標準和建築施工品質是很大的隱憂。我們考 慮的是,究竟是要讓地震來拆這些房子,還是自己拆?讓地震拆會死人,自己拆不會死人,且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推動新的建築產業,也藉這個機會拉高建築的高 度,增加開放空間及綠地。對於安全無慮及堪用的建築,應全面進行外牆節能改造,增加社區小型公園作為改善生活環境及防災之用。
農村聚落再 生後可以成為台灣未來優質的人居環境。由於交通便捷、資訊時代來臨、以及台灣中小企業的產業特色,結合生活、生產、生態的新的花園城市烏托邦是可以想像與 期待的,這種小村莊或社區約2000人左右,可以支持一個小學,社區未必是獨門獨戶,可以搭配幾棟高層建築,減少土地浪費,農耕與綠地結合,霍華德著作 《明天的花園城市》中的夢境並非空中樓閣。
原住民部落在台灣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被習慣性的忽略,導致台灣在進入已開發地區時,部落還是殘 破不堪。由於歷史原因,日本人為了方便管理,將大部分的部落從高處較為安全的居所集中搬遷到低處,並於制高點上架設砲台監控,這些移住點大多處於河流沖積 扇,皆為土石流危險區,導致現今原住民部落長年受土石流的威脅。原住民部落重建勢在必行。
山區超限利用、破壞生態的問題,牽涉因素複雜, 不可能用粗暴的方式一刀切來解決。數百年的錯誤,也可能要數百年來解決,在時間軸上應有長短期目標與策略。讓不利於保育的不當開發和產業逐漸退出,例如高 山梨、高冷蔬菜、阿里山BOT案等,創造較無害的觀光、深度旅遊產業,以及最為龐大的生態保育、文化保存與發展等等產業。
讓原住民地區漢人逐漸退出,原住民逐步接手各式產業與管理。相信原住民有能力管理自己--自治。例如,原住民大多從事營建業的勞務工作,但沒有幾個營造廠或勞動合作社,有組織的進入營造市場。同樣性質的榮民工程處,卻可發展成國內最大的營造廠。
只有讓原住民回到部落,他們能在那裡休養生息,文化保存、自然環境保育、社會矛盾才有可能有較好的解決。
我 們在所有的媒體上看到的建築,要嘛是官員的建築,例如鳥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中國中央電視台,不然最大量的就是開發商的建築,他們佔報 紙最大版面的廣告,還有就是設計師們表演性的建築,但是這些與大部分人民的居住生活無關,剩下的就是由居民自己找小包工頭蓋的房子。當人們放棄傳統面對新 的生活和新的建築工法,專業知識又無法進入這領域時,只能靠以訛傳訛的經驗蓋房子,這種不堪的房子主宰了台灣大部份的人居環境,如果由一般大眾用嘗試錯誤 的方式積累經驗,得花好幾代人才能出現像樣的房子。
因此,如何建立一套開放體系,專業者能夠介入居民又可以參與的作為,將是未來建築領域最具挑戰性的工作。但不論在鄉間或城市,還可以看到少部分充滿想像力的精緻房子、小角落或庭園,還有讓你佩服得五體投地的傳統民居,這才是真正貼近人民實際生活需求的建築。
>>相關討論
::謝英俊建築師 - 水泥叢林 居民何時能放心::
::謝英俊建築師 - 台灣88水災重建中繼屋::
「永續」將成為未來人類維持生存的核心作為,在此前提之下,我們來思考台灣實質的人居環境。
執政者常 把國土計畫法掛在嘴邊,但國土計畫的擬訂與通過得曠日廢時,因此當政者政策無法落實時,國土計畫未擬訂,就成了推託的藉口。事實上,只要有企圖、有構想, 修改既有的台灣區國土綜合發展計畫和各個區域計畫就可執行,尤其是跨行政區的流域整治、防洪計畫、水資源利用計畫是最迫切的,還有重大投資開發計畫的評 估。
台灣地形地貌與颱風、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息息相關,大部分平原是由中央山脈的土石沖刷堆積而成,土石流、淹水、河流改道是正常,不需硬擋。但政府進行規畫時,卻往往無視於此。
許多都市計畫、區域計畫必須大幅度調整,例如林邊以及沿海的低窪洪氾區,是否要無止盡的加高堤防、增加洪氾的風險?還是讓土石流自然地填平,將其墊高,就如台江內海的形成一般?這需要有眼光、有魄力的政府才能做得到,而不是現在羸弱短視的政客能做到的。
整個西部或其他平原生產用地要嚴格確保。現在建房的方式會造成土地無法回覆,因此要將所有聚落靠向山邊、水涯,保護農業生產用地。
過去科學園區因為保稅的緣故而集中在一起,但現在這因素與條件已降低。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應對工業區、科學園區土地的區位、使用效率做全盤的檢討、調整,避免無謂的擴張,造成社會與自然環境保護的矛盾與衝突。
對中央山脈地區應該設立具有原住民自治意涵的特定區,用以進行保育和原住民族群與文化的保存。
台 灣讓人留下稍為有序的都市計畫印象,大都是日本人規畫的。國民政府來台後,無心經營台灣,只想反攻大陸,造成全台都市混亂失序、毫無特色,因此重新檢討現 有都市計畫與發展絕對有其必要,其中最重要的觀念是如何讓都市汰舊換新,也就是都更及容積移轉,要有更強的企圖心和作為,不論是法令上、運作機制或實質的 獎勵上。
從六○年代到九○年代,台灣都市快速發展過程中所建的大部分房子必須拆除重做,因為抗震標準和建築施工品質是很大的隱憂。我們考 慮的是,究竟是要讓地震來拆這些房子,還是自己拆?讓地震拆會死人,自己拆不會死人,且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推動新的建築產業,也藉這個機會拉高建築的高 度,增加開放空間及綠地。對於安全無慮及堪用的建築,應全面進行外牆節能改造,增加社區小型公園作為改善生活環境及防災之用。
農村聚落再 生後可以成為台灣未來優質的人居環境。由於交通便捷、資訊時代來臨、以及台灣中小企業的產業特色,結合生活、生產、生態的新的花園城市烏托邦是可以想像與 期待的,這種小村莊或社區約2000人左右,可以支持一個小學,社區未必是獨門獨戶,可以搭配幾棟高層建築,減少土地浪費,農耕與綠地結合,霍華德著作 《明天的花園城市》中的夢境並非空中樓閣。
原住民部落在台灣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被習慣性的忽略,導致台灣在進入已開發地區時,部落還是殘 破不堪。由於歷史原因,日本人為了方便管理,將大部分的部落從高處較為安全的居所集中搬遷到低處,並於制高點上架設砲台監控,這些移住點大多處於河流沖積 扇,皆為土石流危險區,導致現今原住民部落長年受土石流的威脅。原住民部落重建勢在必行。
山區超限利用、破壞生態的問題,牽涉因素複雜, 不可能用粗暴的方式一刀切來解決。數百年的錯誤,也可能要數百年來解決,在時間軸上應有長短期目標與策略。讓不利於保育的不當開發和產業逐漸退出,例如高 山梨、高冷蔬菜、阿里山BOT案等,創造較無害的觀光、深度旅遊產業,以及最為龐大的生態保育、文化保存與發展等等產業。
讓原住民地區漢人逐漸退出,原住民逐步接手各式產業與管理。相信原住民有能力管理自己--自治。例如,原住民大多從事營建業的勞務工作,但沒有幾個營造廠或勞動合作社,有組織的進入營造市場。同樣性質的榮民工程處,卻可發展成國內最大的營造廠。
只有讓原住民回到部落,他們能在那裡休養生息,文化保存、自然環境保育、社會矛盾才有可能有較好的解決。
我 們在所有的媒體上看到的建築,要嘛是官員的建築,例如鳥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中國中央電視台,不然最大量的就是開發商的建築,他們佔報 紙最大版面的廣告,還有就是設計師們表演性的建築,但是這些與大部分人民的居住生活無關,剩下的就是由居民自己找小包工頭蓋的房子。當人們放棄傳統面對新 的生活和新的建築工法,專業知識又無法進入這領域時,只能靠以訛傳訛的經驗蓋房子,這種不堪的房子主宰了台灣大部份的人居環境,如果由一般大眾用嘗試錯誤 的方式積累經驗,得花好幾代人才能出現像樣的房子。
因此,如何建立一套開放體系,專業者能夠介入居民又可以參與的作為,將是未來建築領域最具挑戰性的工作。但不論在鄉間或城市,還可以看到少部分充滿想像力的精緻房子、小角落或庭園,還有讓你佩服得五體投地的傳統民居,這才是真正貼近人民實際生活需求的建築。
>>相關討論
::謝英俊建築師 - 水泥叢林 居民何時能放心::
::謝英俊建築師 - 台灣88水災重建中繼屋::